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前幾天,張文宏老師在回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問題時表示:

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地毯式”搜尋無症狀感染者是不可行的,因為效率不高沒有切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在發病率比較高的時候,這種篩查才是有價值的。

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張文宏老師,來自新聞

很多朋友認為,這是因為14億人做這樣的事情會花很多錢。所以不應該做。

不否認,這樣做的確會很多錢。但錢並非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這樣做會製造很多誤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假設新冠核酸檢測很可靠(實際上並沒有這麼準確),
100真新冠病人只會有5個漏診-----即有病被看做沒病
100沒新冠的病人只有1個誤診-----即沒病被看做有病

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方法再先進,再可靠。也需要選擇正確的檢驗對象!


一,新冠感染高峰期:100個人裡有5個(5%)

10萬人參與檢驗。即10萬×5%=5000人有感染。故:
5000÷100×5=250人被漏診,4750人被確診(且真有病);
95000÷100=950人被誤診。
故全面篩查時,檢驗陽性的可靠性是:4750/(4750+950)=83.33%

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感染高峰期,檢驗陽性結果相對可靠


二, 新冠感染非高峰期:1000人有1個感染(0.1%)

10萬人參與檢驗。即10萬人×0.1%=100人感染。故
100÷100×5=5個人被漏診,95人被確診(且真有病)
99900÷100=999人被誤診。
故全面篩查時,檢驗陽性的可靠性是:95/(95+999)=8.68%

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疾病非流行高峰時,檢驗陽性不可靠


最終對比:

即高峰期對比非高峰期,其可靠性對比是:83.33%對比8.68%!

這就是為什麼張文宏老師說:高峰期篩查可。非高峰期不宜篩查。
這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檢驗陽性結果的可靠性問題。

為什麼「張文宏稱開展全民的核酸篩查不可行」?

體檢真的有用嗎?


實際上,同樣的思路去思考體檢。

眾所周知,無症狀者的患病可能性偏低,那麼「無症狀+無危險因素」者的檢驗陽性可靠性就偏低!所以,體檢常常有誤診。

很多人歸咎於檢驗方法的可靠性。試圖通過提高檢驗方法的可靠性來解決問題。這固然是一個途徑。但這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很顯然,根據上述的邏輯推演可知:選擇檢驗的對象更重要。

選擇合適的檢驗對象,才能真正發揮檢驗的作用,從而減少檢驗所帶來的誤診傷害。

而這一切是醫生的職責。

很多人以為有了好的檢驗方法,檢查手段。就不需要醫生了。以為單獨靠檢驗、檢查就可以包打天下。

而從上述推演就會發現:我們需要醫生做檢驗前的判斷-----判斷檢查、檢驗是否值得去做;去判斷檢驗、檢查的結果是否可信。

可惜的是,公眾,甚至相當部分中國醫生並不知道醫生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