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隱身"大謀士,提出兩項建議助曹操統一中原,晚年差點被殺

原創首發 抄襲必究

曹操之所以能夠削平諸侯、一統中原,靠得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諸侯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和"足食足兵"的兩項戰略方針,而這兩項戰略方針的提出者,卻並非荀彧、郭嘉、荀攸等大謀士,而是一位很多人並不太熟悉的"隱身"大謀士毛玠。那麼,毛玠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年輕時在縣中擔任佐吏,以清廉公正著稱。漢末天下大亂,毛玠為躲避戰火,便打算到荊州投靠劉表,因途中聽聞劉表政事不修、法令不明,曉得他不是一位可以託付終身的主公,於是改道到魯陽縣避難。兗州牧曹操聽聞毛玠的名聲後,便將他徵召為治中從事(主管眾曹文書,居中治事)。

三國

從陳留舉兵到參加關東討董集團,從出任東郡太守到接收黃巾餘部的大量"無主遊資",曹操的征途一直都是兇險無比,一路上"摸著石頭過河",忙著拉隊伍、搶地盤,大概還沒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戰略藍圖,直到出任兗州牧。在兗州牧任上,曹操暫時站穩腳跟,很快確立了自己的戰略藍圖,而藍圖的提出者正是毛玠。

毛玠通過對時局的深刻分析,為曹操提出一套清晰的戰略藍圖,其核心思想歸結為兩點,即"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畜軍資"。前者主打皇帝牌,要求曹操以"擁戴漢室"為旗號佔據道義高地,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來號令天下、討伐異己;後者主打軍備牌,即"足食足兵",通過召集流亡、實施屯田等方法,快速恢復農業生產,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糧,使其免於飢餓,保持戰鬥力。

三國

毛玠的戰略藍圖高瞻遠矚、立意深刻,從最後的實施效果看,曹操基本上實現了其中包括的目標,並以此削平北方群雄、混一中原,開創了曹魏基業,功業在三大集團中最盛。唯一遺憾的是,由於始料未及的赤壁慘敗,曹操最終未能統一南北,竟使得中國出現三足鼎立之勢。

毛玠因為提出戰略藍圖更受重用,不久便轉任幕府功曹。曹操出任司空、丞相時,毛玠又出任東曹掾,與崔琰一起主持選官工作,被其推薦的全是清廉正直之人,由此受到士人們的讚譽。毛玠一度升任右軍師,在曹操被封為魏公後,又被晉升為尚書僕射,再次主持選舉。

三國

當時,曹丕、曹植為爭儲事宜鬧得不可開交,造成朝廷的撕裂,毛玠為此憂心忡忡,曾在暗地裡建議曹操早定曹丕為儲君,以防止重蹈袁紹、劉表的覆轍,令曹操深有所悟。曹操對毛玠的人品很是讚賞,曾對群臣誇獎他是正直之士,好比西漢初年的直臣周昌。

曹操到了晚年,隨著地位的日益尊崇,性格變得雄猜陰刻、外寬內忌,已聽不得群臣的直言,經常是嘴中猛誇某人,但心中卻將他恨得要死,對崔琰、毛玠都是如此。崔琰因公開上書請立曹丕為世子,結果觸怒曹操,被後者找藉口下獄賜死,一時間令天下士人寒心。崔琰遇害後,毛玠心中憤憤不平,結果被人告發有怨望之語,被曹操逮捕入獄。

三國

曹操本想處死毛玠,好在大臣桓階、和洽冒死進諫,才答應放毛玠一馬,但還是罷免了他的官職。經歷這場變故後,毛玠對國事變得心灰意冷,沒多長時間便鬱鬱而終。隨著毛玠的離世,曹操對他的恨意方才消極,回想起當年他的功績,也多少感到一些愧疚,為此特賜給毛家棺木、祭器、錢和絹帛,讓他們好好安葬毛玠。事後,曹操又讓毛玠的兒子毛機擔任郎中,算是聊盡提拔之意。

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感興趣,不妨關注一下,有好意見的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小編溝通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