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祕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輕鬆讀歷史,認真品人文,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易知。

楚漢時期,天下能人輩出,最終沛公劉邦豪取天下、建立西漢,雖說是他本人的機緣、能力使然,不過易知認為,這也和他麾下聚集的諸多能人志士脫不開關係。

張良,字子房,是當時漢營中最為有名的謀士之一,與韓信、蕭何齊名,他們三人後來被並稱為漢初三傑。

楚漢秘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張良的能耐有多大呢?不妨和易知一起先從側面略做了解。

根據《史記》當中的記載,高祖破楚建漢、天下稱王后,宴請群臣,論功行賞,當此時,對著眾多臣子毫不掩飾地感慨道:“我啊,今天能夠在這裡以如此身份與你們交談,都是各位賢士們的功勞,如果要考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算本事,我是比不過張子房的!”

能夠讓皇上發出如此感慨,足可見張良作為一位謀士是何等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楚漢秘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若是將之與其他謀士相比,張良的深遠打算、睿智目光亦是令人驚訝。舉個例子,劉邦遭到楚軍圍困、局勢一度十分危險,此時謀士酈食其提議,不如以古為鑑、效仿古人,用分封來解決戰爭,把土地分給楚軍,即可緩解燃眉之急。沛公正愁眉不展、手足無措,一聽建議,還蠻靠譜,頓時撫掌稱快,準備按照酈食其說的去做。

恰巧此時張良歸來,聽聞這一舉動,果斷上諫制止,並仔細解釋了古今之不同。

確實,在當時楚漢相爭的背景下,將土地分給項羽,用我們今天的歇後語來說,那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沛公一聽如夢初醒,還是和張良根據現狀制定計劃,兵分多路,最終戰勝項羽。

楚漢秘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現在呢,每提到張良,很多朋友立馬會想到有名的下邑之謀。對此易知表示,在張良的謀士生涯中,下邑之謀堪稱是逆轉乾坤的奇策,充分體現出了張良的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此計誕生的背景,是劉邦作戰失敗後,棄甲曳兵,僅餘數十人狼狽而逃,這樣的情況一般算命的都會說:“有此情此景,必氣數已盡,天意使然!”

然而,張良依舊冷靜如常,向劉邦分析說:“現在看來,項羽已經勢不可擋、戰無不勝,我們從正面交戰,勝率不高。但他在民間、在軍中的名聲卻不一定都是好的,自從滅暴秦以來,項羽肆意燒殺,早已引人不滿,而且現在他和大將英布正鬧矛盾,我們可以從這裡下手,從內部瓦解敵軍。”

這一計謀聽起來簡單,卻反映出了張良臨陣不亂的心態,以及與敵作戰的細節把握。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張良連敵營中誰和誰產生了間隙都探得清楚,又何愁不勝?果然英布當時正準備脫離楚軍,漢方恰好拋出了橄欖枝,英布索性帶領軍隊前來投奔。

楚漢秘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若非有此一策,漢軍恐怕很難擁有與楚方一戰的資本。不論從正面還是側面來看,張良皆是如此沉穩冷靜、處變不驚。

等到建漢之後,高祖準備封他為王,張良卻婉言謝絕了,只接受了在留地一帶的爵位,留侯的頭銜也由此而傳。

楚漢秘聞:謀士張良的處變不驚與平靜落幕

兔死狗烹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再看同為三傑之一的韓信,因為君臣間隙和小人揭發,死於呂后之手,其他曾經征戰無數的將領,也紛紛死於非命。或許張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建漢後便開始慢慢退出政治圈子,將心思放在養生、讀書上,不再過問世事。

功成身退,安享天年,謀士張良的結局雖然聽起來平平淡淡,但是或許平靜落幕,也是一種智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