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戶人家生了個獨生兒子,驕裡嬌氣的,寶貝得不得了。有一天,搖撥浪鼓子的貨郎到他家屋後賣繡花針。看人家都拿東問西的,他趁賣貨郎不注意,也順手拿了一根繡花針,回家後,他娘笑眯眯地誇這孩子有用。

慢慢地,他長大了,拉人家馬,偷人家牛,就連大戶人家的金子、銀子,他也敢偷。直到有一天,他被抓判刑。臨刑前,縣令問他可有什麼要辦的了,他藉口想吃母親的一口奶,卻將母親的乳頭咬掉。縣令問:“你怎麼咬你親孃?”他說:“我小時候偷人家的針,偷人家的雞,每回娘都不打我。要是她每回打我一頓,我就不會做強盜,不做強盜就不會要了我的命,我要咬死她!”

這就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的故事,故事中的母親,見孩子拿人家的小東小西,不但不制止和教育,反而讚揚孩子“能幹”。直到孩子捅了“天大的窟窿”,卻只能“望天興嘆”。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

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分享了他在上海交大求學的歷程和感悟。

他在發言中首先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的堅持甚至是固執,要求17歲的我在踏入CBA職業賽場前做出承諾,一定要在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回到學校讀完大學。

如果沒有這個像封印一樣的承諾,在校讀書的幾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過終止,特別是在上高數課的時候。而通過這一歷程,我也更加相信學習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

姚明花了7年,38歲才本科畢業,背後有多艱難?

用他的話說,就是上學比打NBA難。他還曾對同窗開玩笑說,交大的課程就分兩種:高等數學和其他課程。

但正是因為父母當年的逼迫,人到中年的姚明,為了實現承諾,排除萬難也咬牙堅持,7年的磨礪讓他更懂得過程比結果重要。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同樣被父母逼迫的,還有大鋼琴家郎朗和天王周杰倫。

這是郎朗7歲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讀書時的作息:

早晨:5:45起床,練1小時琴。中午:回家吃飯15分鐘,練琴45分鐘。晚上:放學後,練2小時琴。睡前:晚飯後練2小時琴,做作業。


每天平均練琴6個小時,週末、節假日會更久。朗朗說:“如果沒有我爸,肯定沒有今天的我。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幸運的是,他堅持過來了,然後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人要有追求,只要堅持,一定能取得成功。”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周杰倫也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

在《開講啦》中,周杰倫講到他的童年經歷:“一技之長比學歷更重要,現在我很感謝母親”。

當時只有四歲的他什麼都不懂,別的小朋友在看漫畫出去玩的時候,他卻只能面對冷冰冰的鍵盤。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一站就是五六年……

結果呢?成績不是很好,學歷也不高的他,因為母親曾經的“棍棒教育”,讓他學會了鋼琴,同時也奠定了他後來的音樂基礎,成為一代天王。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誰的成功都並非偶然,機會向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無論你是明星或者是普通人,不管你是天賦異稟或者天賦平平。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那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讓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做決定的時候,我們應該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你只有足夠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嚮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

呂思清是誰?他的簡歷,金光熠熠。

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為“東方第一人”......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裡,甚至有淚光閃過。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更多的是遺憾和苦澀。

王迅說,可惜我原來沒堅持,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事實上,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

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後,她問大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那你小時候願意嗎?”“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非常非常感謝。”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短短一句話,說出了多少成年人的心聲?事實上,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懶,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當時不經意的放棄,最終成了生命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如果,如果,如果。

蔡康永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我很贊同。

他說: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那段話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很多時候,孩子對興趣不是“一見鍾情”,而是“日久生情”。

年幼的孩子正處於思維不成熟期,行為多變。現在的喜歡,可能在下一秒就是不喜歡。

如果僅僅是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可能一件事也無法堅持到底。

俗話說:堅持到底,才是勝利。

而教育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是鍛鍊孩子“堅持”習慣的過程。

因為,在今後的道路上,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呵護,面對更多的往往是自己“不喜歡”的事。

畢竟在這個社會上,只有強者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做父母的我們,因此,應該肩負起這份責任感,在孩子快要放棄的時候要做的,不是和孩子一起放棄,而是為孩子的小火焰加一把柴,鼓一把勁,提醒一句:

“寶貝,再堅持一下!”

媽媽,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家長必看)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適當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