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顾筝 韩小妮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这些年,拼花木地板、水磨石、护墙板又卷土重来,成为家装界的流行元素。

代沟出来了。

在装修新主力90后眼里,这叫“复古”。

而在新村里长大的上海80后眼中,它们可是妥妥的童年回忆啊。

当中介打开镇宁路、愚园路上一套工房大门的时候,时间似乎凝固了。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对于80后来说 这样的装修 有着童年的味道

这套一室户房子完全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装修。

一进门,厨房和卫生间的墙壁上都贴着白色四方小瓷砖。

厨房的墙面上挖出了一个窄窄的装饰柜。当年上海人家上得了台面的雀巢咖啡,或许就曾放在这里。

浴缸是用瓷砖砌出来的,浴室地面由马赛克小地砖铺设而成。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方块瓷砖和马赛克 曾是八九十年代 上海人家卫生间的常见元素

走进卧室,墙面全部铺设了护墙板。不论是小木地板,还是三门大衣柜、五斗橱、玻璃橱柜这一整套家具,都让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阮无名心中大喜:“就是它了!这就像是我小时候的家。”

她是80后,做与设计相关的工作,一直想要租一套80年代装修风格的房子。

“我喜欢复古的东西。”她说。

“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国家旅行,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装饰风格,但好像还是对自己曾经体验过的80年代风格情有独钟。”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曾经很多上海人家里 都有这种 红丝绒窗帘


只是,要在上海找到一套这样的房子并不容易,人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装修。

这套“完美80年代风”,房主是一对老夫妻。

“他们大概是做艺术工作的,留着很多相关的书和杂志。我没有把它们处理掉,因为我觉得这叙述着房东的故事。”阮无名说。

“我把房子租下来后,也放了很多自己旅途中买的纪念品,这是属于我的故事。”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一如老上海人的习惯 阮无名在玻璃台面下 放了各地旅行留下的外币


有很多朋友来这套房子玩,大家的反应不太一样。

一些80后不像阮无名这般喜欢,他们觉得房子太破了。

90后、95后反响却很好,他们觉得:“哇塞,就像进入了电影一样。”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阮无名的90后朋友 在这套房子里 拗造型拍照


阮无名更喜欢邀请90后来:“对80后来说,他们体验过这种状态,并不新奇。我想让那些90后、甚至00后来体验一下,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

而在家装市场上,这股“复古风”正卷土重来。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这样的“复古”装修风格 正在家装市场上 重新流行起来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室内装修工作的卢丹(化名)回忆说:

“90年代初,我外婆家分到一套50平米的工房。他们连地板都没有铺,只刷了个清漆,就像自流平那种效果,这在当时属于特别不讲究的。”

但是这两年,自流平又流行起来了。

“所谓自流平,就是你读书时候教室地面的那种装饰材料,有点像水泥,但是亮亮的、滑滑的。”她解释说。

“以前家里做自流平很廉价,现在这种工艺快要‘失传’了,人工费用就变得非常高。”

“水磨石、拼花木地板也是,现在属于复古的装修风格。谁家现在装修要是选择做水磨石地面或者墙面装饰的,花费会比较高。”

上海人住房条件紧张,曾经是出了名的。大家真正关心起装修这件事,是从搬进新村、住上一室户两室户开始的。

“在这之前,上海人没有装修的概念。”今年71岁的谈凯敏说。

1981年他结婚的时候,婚房是女方家里辟出的、天目路上一幢新式里弄的二楼,大约二十多个平方。

“我把墙头粉刷了一下,旧地板刨平后刷了油漆,又做了镜框线和窗帘盒,新房就算布置好了。”

“虽然只是些很小的改动,同事、邻居也觉得很稀奇了。”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谈凯敏儿子一岁多的旧照 脚下的地板 刷了层油漆


他记得,漆地板的油漆、粉刷墙壁的涂料,是自己带容器去零拷的,“像买酱油一样”,价格是几角钱一两。

“这个只好讲是‘打扫’,弄得像样点。”他评价说。而当同事分到一套彭浦新村的工房,有了崭新、相对宽敞的居住空间后,开始讲“装修”了。

当然,装修要用在“刀刃”上。

“卫生间是公用的,装修的时候碰都不去碰。”

“厨房在走廊里,做了带隔板的挂橱来代替碗橱。”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厨房里通常会做这样的吊柜 /杨眉 摄


最花心思的是房间的墙面和地板。

谈凯敏从另一个朋友的新居得到灵感,给同事出了个主意:

在水泥地上刷浅褐色的油漆,再用炭笔画方格子,刷上一层清漆,打造出地砖的视觉效果。

那时还没有装修公司、马路装修队,普通人家装修全靠同事、朋友帮忙。

“打格子、刷清漆是我帮他做的。”谈凯敏说,“总体效果不错,可远看,不可近观。”

80后张莼也有一段地上刷漆的装修记忆。

1986年,家里分到一套三四十个平方的两室半,开心得不得了。“因为有抽水马桶了。”他说。

以手巧著称的表舅,亲情担当了“装修总指挥”。

在表舅的涂刷下,张莼家的水泥地被“伪装”成了木地板:

先漆上土黄色油漆,再用黑色的笔画格子,格子里面再用淡一点的油漆画纹路,仿造木头的纹理。

表舅的装修眼光是超前的,虽然条件有限,但他依然能够“螺蛳壳里做道场”。

不能像有钱人家那样铺墙纸,没关系,买个滚筒刷。先刷一层淡绿色底漆,再用滚筒刷刷上了深绿色的竹子花纹,远看,就像贴了墙纸一样。

“只是经不起细看,因为滚的时候用力程度不一样,竹子图案深浅也会有所不同。”张莼补充说。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在上世纪80年代 有花纹的墙纸是很稀奇的 /胡翠华提供


浴缸买不到,没关系,自己用瓷砖砌一个;衣柜没有,没关系,自己吊顶做一个。

装修好以后,张莼一家欢天喜地搬进了这套耍了许多“视觉花招”的新居。“我们并没有多花钱,但花了表舅很多心思。”他说。

从1980年代初到199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周围新辟了100多个居住区。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美化居室的需求被随之激发出来。

1990年,上海建筑工程学校率先开设了装潢班,卢丹是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我们开班的时候,装潢在社会上是一个新兴专业。”她说,“我想学校也是预计到了将来市场上有这个需求。”

但与此同时,她感到普通人对装修还没有自己的想法。

“那时没有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大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千篇一律是那个年代装修的特点。”她说。

大多数人的装修灵感,都是从书本或者亲朋好友那里“拷贝”过来的。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一些有关室内装潢的书籍 成了上海人装修的 灵感来源


谁家搬了新房,前去做客的同时也在打样、琢磨。一个装修点子出来以后,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上海人家的“标配”。

比如封阳台。

1987年,谈凯敏一家三口从大家庭独立出来,通过换房搬到了祥德路上的财经新村。

他在装修上花的小心思,在前来看热闹的邻里间造成了“轰动”。

“我们是两室户的房子,有个内阳台。我利用人家拆下来的玻璃橱窗,做了个框,把阳台封起来了。在阳台两边还做了薄薄的壁橱。”

“小区里好多人来参观,人家讲:‘小谈,你这个脑筋动得好,怎么被你想到的?’”

后来“风靡”上海各大新村的封阳台的做法,在80年代末还是新鲜事物。

谈凯敏心里清爽:“阳台一封,室内面积就大了。本来50多个平方,一下子又多了6个平方。”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拼花木地板逐渐在上海流行起来。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拼花木地板 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陆杰 摄


1987年4月,一篇名为《迁入新居装饰难》的文章中发表在《文汇报》上。

文中写道:“据调查,60%的居民希望能铺上木质地板,可是10元左右一平方米的中档拼木地板脱销已久。”

为了搞到木材,上海人只能各显神通。

谈凯敏回忆说:“我在钟表厂工作,与缝纫机台板厂同属轻工业局。”

“我有个同事去通关系,搞到了缝纫机台板割下来的下脚料,切成一块块长条,像积木一样用胶水拼起来铺在地上。”

“护墙板”也是八九十年代上海人家装修的经典元素。

“严格来讲,护墙板是从地板到顶的。好多人家里只装一半,其实应该叫‘墙裙’。”卢丹纠正说。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半截的“墙裙” 着实在上海风靡了一阵 /郭林福提供


对于护墙板在上海怎么会演变成“半截头”的墙裙,她还做过一番考证。

“护墙板最早在欧洲比较流行。你现在去看外滩的老建筑,还保留了这样的护墙板。原先在租界时期,很多建筑是外国设计师做的,室内设计也是欧式的。”

“后来尽管这些房子从住一户人家变成72家房客。但是建筑元素保留下来了,对上海人来说是权贵的象征。等到八九十年代搬进新房,有条件给自己家装修了,上海人就想到了它。”

“问题是护墙板要层高比较高才好看,像老洋房做护墙板就很有派头。假如放到层高有限的工房、商品房里,它会有收缩视觉的效果。再加上做到顶的话,用木材很贵。”

上海人既要派头,又要“做人家”,墙裙就这样产生了。

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谈凯敏从工厂跳槽到了投资公司。

1997年,他咬牙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40万,在虹口买了一套90平米三室一厅的商品房。

这次的装修又上了个台阶。“整个是我自己设计的,参考了不少人家,花了5万元。”他说。

其中,客厅的墙裙和装饰龛是他的得意之笔,也应证了卢丹的“考据”。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谈凯敏在客厅里 精心设计了 墙裙和装饰龛


“我们亲戚当中有富裕人家,以前好的房子是做护墙板的,比人高一点,感觉很温馨。而且老建筑里面是有壁炉的。”

“我就参考这个,‘护墙板’我不做那么高,就一米左右。壁炉呢,我把它改良成装饰龛。这是一种派头,在似像非像之间。”

“你看我‘护墙板’也有了,壁龛也有了,高档不高档?但是说穿了,我的‘护墙板’是夹板做的,就是这个定位。”

谈凯敏回忆说,石膏线、门套、窗套、实木地板,以及厨房吊顶、吸顶灯和现做的吊柜,都是那个年代装修的标配。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石膏线和门套 是上世纪90年代 家庭装修的标配


当时正逢组合家具大行其道。

卢丹说:“从设计概念上来讲,组合家具就是把原来我们家里大衣柜、五斗柜、被柜、床头柜等家具的功能打碎后重新组合,更合理地最大化利用空间。因为传统家具很笨重,特别占地方。”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组合家具集合多种功能 曾经颇受住房面积有限的 上海人家青睐 /朱曼提供


谈凯敏在儿子的卧室里也自己设计了组合家具。说起来,这套家具特别有意义。

“我丈人、丈母娘结婚的时候,他们父母送的大橱和五斗橱,到现在至少有七十年了。”他说。

“大橱是西式雕花的,门板全柚木,里面是樟木。搬进新房后我舍不得扔。”

在做组合柜的时候,他从“古董”大橱、五斗橱上卸下实木线条、面板、抽屉乃至镜子,重新进行了组装。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谈凯敏的这个组合柜 对家里的“古董”家具 进行了再利用


“我最舍不得的就是那面镜子。”谈凯敏说,“我跟儿子讲,即使以后这套组合家具不要了,镜子也要留好。”

“这是以前英国进口的,现在市面上找不到了。外面定做个框,做成落地镜也好。”

从结婚到现在,谈凯敏家的住房条件经历了好几次升级。作为一个手巧能干的上海男人,他主导了家里的每一次装修。

尤其是1997年买商品房装修那一次,让他特别感慨。

“当初我结婚的婚房是女方的。其实我家里有三十多平米的石库门厢房,本来想中间栏一道墙,跟父母隔开住的。但是我还有个弟弟,插队落户要回来。考虑到他,我就住到女方家里了。”

“我结婚的时候心里就想,我早晚要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后来我一达到这个能力就买了商品房。当时买房子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我感触蛮深的,的确是因为改革开放跳出去了,否则待在厂里没有用武之地,老老实实干活就这点固定的工资奖金,不可能买房。”

“一路过来,我觉得蛮充实的,当初的愿望我实现了。”

上海人之所以对房子、对装修这么上心,原因就在这里吧。


申晨间 | 90后眼里的复古装修风,是我们上海80后的童年回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