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特大消息!特大消息!昨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新編高中語文教材,其中古詩文佔比將達49.3%。建哥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枯了。

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遙想當年建哥的高中生涯,最大的噩夢就是每天捧著語文課本,站在教室最後面,面向牆壁背誦一首首的古詩文,什麼《過秦論》啊、《將近酒》啊、《出師表》啊……唉!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腦殼疼,最最讓建哥抓狂的還真不是背誦,而是那些字啊,看著認識,但是意思咋就變化那麼大呢,而且還是一個勁變化。大家是不是也和建哥一樣有過這種困惑,這堂課建哥就給大家解答解答。

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先給大家舉個例子,“竅”和“空”這兩個字是不是有啥相同的地方,他倆不單長得像,本義也相同,都有“孔”的意思,像咱們看到的這種“異字同義”的字通通都是“轉註字”變化來的。這個轉註字啊屬於“用字法”有“形轉”“音轉”“義轉”三種說法。江聲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戴震認為轉註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的例子。

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所造的,可是各種文字的功用同樣是記錄語言的,因此,同一意義的語言,甲地造出的字和乙地造出的字可能不同;起初用的字可能和後來用的字也不同了,這些在不同時間空間造出的“語根相同,語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在某時某地都已經普遍使用,既然很難取消使用,就用轉相註釋的方法來溝通這些文字。

轉註字就介紹到這裡,大家記住了是“異字同義”,那麼有的那種一個字卻可以表達出好幾個意思這種又是什麼構字法呢?接下來建哥給大家揭曉,“異義同字”這種的就叫做假借字。

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畫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這種跟借用的字的形義完全不合的字就稱為假借字。

新教材古詩文佔比近半,還不趕快讓您家孩子學好基礎漢語

假借字有兩類。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說的假借字。許慎在《說文敘》裡所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就是這一類。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這一類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當中本來有表示某個詞義的書寫形式,但是在使用當中不用本來約定俗成的字形而寫為另外一個意義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這一類在秦漢以上的古書中極為常見。例如:借“湯”為“蕩”;《詩經·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借“壺”為“瓠”。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類可以說是不造字的假借,後一類是在用字當中的假借。在用字當中既然本有其字,為什麼還要另外寫一個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寫書者倉促間寫為一個音同的字,歷代傳抄因其舊而不改;另一種原因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區或某一師承,經常習慣以某字代某字用,後世傳寫也就一仍其舊。要注意的是,假借,是永借不還,是長期的,一經借用,本意要另造新字。

學習了今天的內容,再去看新教材上面的古詩文去,是不是就好理解多啦!

——借鑑《大語文國學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