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蘇州享譽海內外,最負盛名的非古典園林莫屬。蘇州境內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而我卻對藝圃情有獨鍾。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藝圃與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頤園)一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藝圃保存了明代園林的風格、佈局和造園手法,以簡練疏朗、自然質樸取勝,構築精巧,園景幽致,可稱明代住宅園林中的佳作。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藝圃,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名“醉穎堂”。明萬曆末年,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入主醉穎堂改名為“藥圃”。清初順治十七年(1660年),山東萊陽人姜埰購得,改稱“頤圃”,又名敬亭山房,後又稱“藝圃”。藝圃坐落於蘇州市閶門內天庫前文衙弄5號,隱匿於市井之中,應該算最難尋找的一處園林。(上一篇介紹專諸巷文章最後一張圖片有提示到)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走進藝圃,一條筆直的過道隨門而入,兩邊古拙的牆面有幾根老藤條,錯落有致地縈繞於此,頗帶幾分引人入勝的雅緻。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下午的陽光總是很柔和地灑在地上,也正好灑在嬌媚的花瓣上,每走一步,淡淡的清香彷彿倒敘歷史的味道。前面有一小扇門,也早已等待著友人的拜訪。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藝圃的門廳,不論從古代的意境還是現代的視覺,都能讓人回味無窮:門中有門,門外靜香。門牆上泛黃的顏色,也正好陳列著歷經滄桑後的樸實無華。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走到“經綸化育”門樓時,被這莊嚴肅穆的門頭建築所吸引,幾排整齊的琉璃瓦,門口簇擁的花也笑臉相迎,在穩重與優雅的氣質中,散發出醉人的味道。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心中若有一道門,我想應該透過溫暖的陽光,照射到心靈最深處的地方,敞開心扉,擁抱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期望。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來到博雅堂,濃郁的書畫藝術文化源遠流長、歷經了數千年的沉澱,依然勃發!古典的中式傢俱也是園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端莊大方,有禮有道。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走過一間廳房,幾扇鏤空木門整齊地排開。門外的綠植正好點綴了眼前的一叢亮光。在光影交錯的視線裡遙相呼應,漸濃漸淺。自然古韻,猶存於心。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特別喜歡東萊草堂懸掛的對聯:“松下論文諸賢樂耳,硯邊揮筆數老陶然。”細細品讀,可見當時文人賢士吟詩作賦,潑墨揮毫的閒情雅趣。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站在屋裡往外望,恍惚間如同夢境一般,傻傻地分不清曾經和當下。唯有一束光的照耀,清晰可見院落裡滿滿的花草。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若待夏季,這裡的荷花絕對都是亭亭玉立。站在水榭亭的一角,感覺藝圃最美的風景才剛剛開始打開,三倆孩童身穿漢服停留在這幅沁人心脾的畫卷裡,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此時,一片樹葉隨風而落,觸動了安靜的水平面,若隱若現的漣漪輕拂著倒影鑲嵌在這個透亮的鏡框中,靜中取鏡,境下其心。

蘇州園林中的小家碧玉,景色可媲美拙政園,本地人尤為偏愛

圖片來源於作者

幾束光影透過窗戶照射進來,這是藝圃的味道,心中愛慕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