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消除瘧疾與防控新冠 經驗可以相互借鑑

“一隻攜帶瘧原蟲的蚊子,在叮咬人後,其攜帶的瘧原蟲在人體內要經過至少10至14天的發育,才具有感染性。”日前,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前所長、世界衛生組織瘧疾顧問、國家消除瘧疾技術專家組組長高琪研究員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介紹。他認為,想要消除瘧疾,就要從群防群治的控制策略,轉向以針對每一個病例和疫點的“精準防控”消除策略。

早在2010年,我國響應聯合國全球根除瘧疾的倡議,制定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確立了到2020年,實現全國消除瘧疾的目標。國家層面的消除瘧疾行動計劃實施至今,已取得明顯進展,到2017年,我國便首次實現全年無本地瘧疾感染病例報告。

高琪認為,此次新冠肺炎防控與消除瘧疾的經驗可以相互借鑑,“成功阻斷本國瘧疾傳播的同時,防止境外輸入再傳播,是國內現階段瘧疾防控的核心要點。”

消除瘧疾的中國經驗——“1-3-7”監測與響應策略

瘧疾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危害人類健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傳染病。上世紀5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瘧疾發病人數最高可達到3000萬以上,死亡率約1%,瘧疾發病人數居各種傳染病之首。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三者稱為全球三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WHO報告,2018年全球瘧疾病例仍有2.28億,全球瘧疾防控工作任重道遠。

高琪說,從數量上看,瘧疾發病後的死亡率遠高於此次新冠肺炎,但是瘧疾與此次新冠肺炎又有不同,瘧疾作為一種與人類纏鬥數千年的傳染病,其傳播途徑和致病機理已被科學家逐步摸清,並且擁有了相對完備的防治策略和直接用於治療瘧疾的特效藥。

高琪介紹,中國在消除瘧疾行動中積累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1-3-7”監測與響應策略,即要求在發現病人的“1”天之內診斷並上報病例、“3”天內完成病例的複核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7”天內開展病例所在疫點的調查與處置,能夠切斷傳染源的傳播。這樣針對每一個病例尋找其傳染源,清除疫點,阻斷瘧疾傳播途徑的策略和措施,不僅使中國在消除瘧疾行動上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我國已沒有本地感染的瘧疾病例),更具重要意義的是,“1-3-7”監測與響應策略得到了WHO的高度認可,並被正式寫入WHO的全球消除瘧疾技術指南中。

“抗瘧藥物和瘧原蟲之間長期鬥爭且又不斷演變。”高琪說,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青蒿素類藥物,便是上世紀90年代很多瘧原蟲對老藥氯喹開始產生耐藥性後,許多國家採用的一線藥物。“全程足量地治療就有可能阻擋瘧原蟲對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從而防止瘧原蟲抗藥性的蔓延和擴散。”

攜手互助,共同實現全球消除瘧疾的宏偉目標

“瘧疾防控,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高琪認為,現在瘧疾仍是非洲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瘧疾病例再輸入、再傳播的風險會長期存在,而且隨著國內本土瘧疾病例減少,一些臨床醫務工作者對瘧疾的診斷、治療經驗與技術也在逐步淡化。制定防止瘧疾再傳播工作方案和相關的政策文件,第一時間發現輸入病例、及時有效診治,採取措施防止疫情傳播,是此後維持無瘧狀態鞏固消除瘧疾成果的工作重點。

只關注於國內的瘧疾防控體系還不足以應對未來可能突發的疫情風險,高琪還認為,攜手互助,幫助其他國家一起抗擊瘧疾,才能共同實現全球消除瘧疾的宏偉目標,從而根本上解除境外輸入瘧疾對我國的威脅。

4月26日是“全國瘧疾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消除瘧疾控新冠,同防輸入再傳播”。高琪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展到現階段,要想及時地發現境外輸入病例並及時隔離,不造成新的傳播,可以借鑑消除瘧疾的思路與策略。今年的宣傳主題把瘧疾和新冠肺炎二者相提並論,也意味著未來新冠肺炎與瘧疾將可能同時給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人員帶來更大挑戰。

在“全國瘧疾日”即將來臨之際,WHO瘧疾顧問委員會組織了一次視頻會議,會上,高琪表示,現階段,各國集中力量防控新冠肺炎,大量醫護資源投入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瘧疾病人的及時診斷與救治也非常重要。另外,他提到,新冠肺炎與瘧疾等傳染病的臨床症狀容易被混淆,醫護工作者在救治病人的過程中,要做好兩種疾病的鑑別,並避免多種傳染病交叉感染,這也是目前以及未來發熱門診需要思考的問題。

高琪:消除瘧疾與防控新冠 經驗可以相互借鑑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