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消除疟疾与防控新冠 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一只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在叮咬人后,其携带的疟原虫在人体内要经过至少10至14天的发育,才具有感染性。”日前,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前所长、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顾问、国家消除疟疾技术专家组组长高琪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介绍。他认为,想要消除疟疾,就要从群防群治的控制策略,转向以针对每一个病例和疫点的“精准防控”消除策略。

早在2010年,我国响应联合国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制定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国家层面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至今,已取得明显进展,到2017年,我国便首次实现全年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报告。

高琪认为,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与消除疟疾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成功阻断本国疟疾传播的同时,防止境外输入再传播,是国内现阶段疟疾防控的核心要点。”

消除疟疾的中国经验——“1-3-7”监测与响应策略

疟疾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上世纪5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疟疾发病人数最高可达到3000万以上,死亡率约1%,疟疾发病人数居各种传染病之首。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三者称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报告,2018年全球疟疾病例仍有2.28亿,全球疟疾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高琪说,从数量上看,疟疾发病后的死亡率远高于此次新冠肺炎,但是疟疾与此次新冠肺炎又有不同,疟疾作为一种与人类缠斗数千年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致病机理已被科学家逐步摸清,并且拥有了相对完备的防治策略和直接用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高琪介绍,中国在消除疟疾行动中积累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1-3-7”监测与响应策略,即要求在发现病人的“1”天之内诊断并上报病例、“3”天内完成病例的复核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7”天内开展病例所在疫点的调查与处置,能够切断传染源的传播。这样针对每一个病例寻找其传染源,清除疫点,阻断疟疾传播途径的策略和措施,不仅使中国在消除疟疾行动上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我国已没有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更具重要意义的是,“1-3-7”监测与响应策略得到了WHO的高度认可,并被正式写入WHO的全球消除疟疾技术指南中。

“抗疟药物和疟原虫之间长期斗争且又不断演变。”高琪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类药物,便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疟原虫对老药氯喹开始产生耐药性后,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线药物。“全程足量地治疗就有可能阻挡疟原虫对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防止疟原虫抗药性的蔓延和扩散。”

携手互助,共同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宏伟目标

“疟疾防控,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高琪认为,现在疟疾仍是非洲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疟疾病例再输入、再传播的风险会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国内本土疟疾病例减少,一些临床医务工作者对疟疾的诊断、治疗经验与技术也在逐步淡化。制定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方案和相关的政策文件,第一时间发现输入病例、及时有效诊治,采取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是此后维持无疟状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工作重点。

只关注于国内的疟疾防控体系还不足以应对未来可能突发的疫情风险,高琪还认为,携手互助,帮助其他国家一起抗击疟疾,才能共同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宏伟目标,从而根本上解除境外输入疟疾对我国的威胁。

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高琪表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到现阶段,要想及时地发现境外输入病例并及时隔离,不造成新的传播,可以借鉴消除疟疾的思路与策略。今年的宣传主题把疟疾和新冠肺炎二者相提并论,也意味着未来新冠肺炎与疟疾将可能同时给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人员带来更大挑战。

在“全国疟疾日”即将来临之际,WHO疟疾顾问委员会组织了一次视频会议,会上,高琪表示,现阶段,各国集中力量防控新冠肺炎,大量医护资源投入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疟疾病人的及时诊断与救治也非常重要。另外,他提到,新冠肺炎与疟疾等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容易被混淆,医护工作者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要做好两种疾病的鉴别,并避免多种传染病交叉感染,这也是目前以及未来发热门诊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琪:消除疟疾与防控新冠 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