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古人常用“肚裡的蛔蟲”來形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知根知底,可蛔蟲這種東西並不招人待見。蛔蟲是一種寄生蟲,它們寄生在人體的腸道內,而且更加喜歡寄生在兒童體內。被蛔蟲寄生後,宿主往往會表現出各種症狀,比如發熱、咳嗽或食慾不振等。對於身體發育期的兒童來說,吃進肚子裡的營養成分都餵了蛔蟲,那自然會影響身體發育。在上世紀中葉,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衛生條件落後的農村也淪為了蛔蟲氾濫的重災區。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為了治理這種普遍存在的寄生蟲,國家也開始研究對付蛔蟲的藥物。當時我國和前蘇聯正處於蜜月期,蘇聯對我國也提供了各方面的技術援助,抗蛔蟲的方法和藥物也是當時從蘇聯引進的。由於重點救治對象是孩童,所以國家特地將這種抗蛔蟲的藥製成了糖果的樣式。而這種糖果就是許多80後記憶中的“寶塔糖”。寶塔糖因為形似寶塔而得名,名字中雖然帶有一個“糖”字,可味道卻並不是普遍印象中的糖果。寶塔糖的味道,只有當年吃過的人才會知道。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當年的蛔蟲病幾乎在全國蔓延,所以寶塔糖也就成了風靡全國的產品,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吃過這種“糖果”。可是讓人困惑的是,曾經的寶塔糖後來卻不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事實上,隨著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感染蛔蟲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即便如此,我國的人口基數龐大,體內有蛔蟲寄生的人仍不在少數,所以抗蛔蟲的藥物也有必要繼續沿用。那麼“寶塔糖”這種披著糖果外衣的抗蛔蟲藥為何會被淘汰呢?這還得從前蘇聯和寶塔糖的來源說起。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製作寶塔糖的原料是蛔蒿,這種植物所特有的成分是蛔蟲的天然剋星。但蛔蒿這種植物對於生長環境有著苛刻的要求,只能在北極圈等高緯度地區才能存活。我國的版圖大多處於中緯度地區,並不具備種植蛔蒿的自然條件。所以我國最初只能從蘇聯進口蛔蒿以製作寶塔糖,好在當時中蘇正處於蜜月期,各種技術都可以引進,更何況區區蛔蒿。但是我們也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堅持引進蛔蒿在國內試種,最終在山東濰坊取得了成功。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雖然在原料種植上已經克服了自然條件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提煉技術上,我國依舊依賴蘇聯的支持。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中蘇交惡,蘇聯單方面毀約從我國全面撤走技術人員,連小小的蛔蒿都不願意再出口給我國。但好在我國的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的研究也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此後我國便可以自行生產寶塔糖。但是大規模的生產和我國逐年下降的感染人數不匹配,供過於求導致了寶塔糖的大量積壓,蛔蒿這種原料也被迫大規模減小種植面積。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


另一方面,我國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了新的抗蛔蟲藥物,寶塔糖也因此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這一切所引發的連續效應,使得農戶不再願意種植蛔蒿。沒有了製作寶塔糖的原料,寶塔糖這種曾經風靡全國的抗蛔蟲藥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如今,殺滅蛔蟲已經有了鹽酸左旋咪唑,雖然效果不輸寶塔糖,但是已經沒有了寶塔糖那種童年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