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練兵臺

曹操練兵臺

曹衝稱象的故事,據說發生在襄城“鐵底銅幫”河邊‖老家許昌

文·圖‖黃傑


襄城縣範湖鄉臺王村西與榆林鄉西南交匯處,有一處高臺,曹操曾於此操練兵馬,演習攻城掠地之法,後人稱之為“曹操練兵臺”。現存臺東西長53米、南北51米、高8.5米。

“曹操練兵臺”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臺王遺址”附近。“臺王遺址”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保護範圍以臺地正中心(北緯33°52′24″,東經113°40′26″)為基點,向東延伸175米至鄉間公路內側,向南延伸780米,向西延伸175米,向北延伸180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2月,曹操攻下許縣之後,採納謀士毛玠、棗祗等人建議:屯田許下,迎帝都許。從此,曹操以許昌及周邊地區為基地,實行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屯田當年,就“積穀百萬斛”,為迎帝都許創造了有利條件和藉口,為一統北方霸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襄城縣是許都西南重鎮,地勢平坦,沃野千里,又有潁河貫穿,是屯田練兵理想之地;又因襄城縣距京師(許都)不遠,在此操練軍馬,還可以建立起一道軍事屏障更好保護許都,故“曹操練兵臺”承載了當時曹軍居住、衛都、軍演的諸多功能。

“曹操練兵臺”原有內外二城,內城在原臺地邊沿,佔地29.4畝,外城在高臺周圍約100米處,佔地50餘畝。二城門均在南端,內外城各有城牆、垛口,城牆南北皆有一箭樓,今無存。經考古專家對該遺址試發掘,商、周、秦、漢時期遺物均有發現,出土器物有紅陶片、商代粗繩紋陶片、手製豎繩紋陶片、銅帶鉤等。(練兵臺上,還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位於襄城的練兵臺,是用戰袍包土堆積而成的嗎?

練兵臺正南面是一望無際、高低起伏的麥田,傳說這裡是曹操練兵的跑馬場。曹操練兵臺西南方一公里處,有運糧河,是曹操運送糧草的水上通道,如今已經乾涸,河底土黑如鐵,河道兩岸土黃如銅,故名“鐵底銅幫運糧河”。

曹操練兵臺

據歷史記載,運糧河上有一石橋,長30多米、寬15米、高5米、八墩九孔,橋下可通行船隻,兩側立石柱為欄,橋兩端各刻雌雄青蛙,稱“金肚石蛙橋”。曹衝稱象的故事就發生在“金肚石蛙橋”東側。

“曹操練兵臺”東北處城上村內,有論城(魏武帝行宮)遺址,現已被民房覆蓋。據記載,當年論城雄偉壯觀、城門巍峨、箭樓高聳、城垣宛如盤龍,曹操與郭嘉等謀士一起在這裡商量統一大業之事。論城遺址東臨郭嘉墓,郭嘉墓南一公里處是楊修墓,如今,兩位智慧謀士之墓已經夷為平地,只有青青的麥子,在微風中搖晃,向世人述說著風雲變幻的歲月。

宋元以後,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民間貶曹尊劉的傾向日漸根深蒂固,當地百姓遂將城隍廟中的曹氏父子塑像拆掉,改為祭祀關公。(曹操是個英雄更是個男人,然後才是被人美譽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等一系列社會角色。如何換個角度認識曹操?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曹操是個英雄,但他更是個男人

如今,登上這有1800多年曆史的練兵臺,討黃巾、迎獻帝、滅袁術、捉呂布、伐劉表,統一北方……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彷彿又浮現在我們眼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魏武揮鞭指點江山的那份從容、自信彷彿又縈繞於腦海;耳邊也似乎傳來陣陣號角聲和將士們的喊殺聲、戰馬的嘶鳴聲,厚重的三國曆史畫卷再次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後記】


許昌市古蹟遺址共有3813處,其中和三國相關的有396處,有級別保護的62處。

2020年4月23日上午,許昌市古蹟遺址研究會一行三人黃傑、黃青喜、魏東周先生到襄城縣範湖鄉探訪古蹟遺址、挖掘三國文化。範湖鄉臺王村第一駐村書記韓杏偉、臺王村支部書記劉獻勳、宣傳工作負責人梁慧曉等相關負責人一起訪古。

曹操練兵臺

【作者簡介】黃傑,許昌市古蹟遺址研究會會長。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