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鈞: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面臨衰退的威脅,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如何穩定經濟運行,成為當務之急。對此,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從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看,穩定我國經濟運行,應加快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後發優勢、比較優勢、韌性優勢和創新優勢的步伐,一方面是應對疫情衝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培育新的長期經濟增長極的需要。發揮後發優勢包括模仿優勢和“補短板”機制的建立,主要是指通過引導我國中西部城市模仿東部區域和城市的發展經驗並結合其自身優勢,實施“追趕戰略”,從而達到儘快彌補我國區域以及城市發展不均衡這個短板的目的。比較優勢以及韌性優勢主要是指我國相對其他經濟體而言,國內市場巨大,而且尚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經濟發展質量有大幅提高的空間,經濟發展正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階段,經濟長期增長彈性充足。創新優勢是指我國在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一些領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充分發揮上述四個方面優勢,穩定經濟運行,需要加速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加速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加速培育新的區域增長點增長極。在我國區域與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一些短板問題,突出表現在東部區域經濟與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存在落後地區或欠發達地區。從理論上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化現象,即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生產要素吸引力就越大,其結果為區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看,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多個方面的問題。比如,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基數大,經濟增速受到約束,同時東部地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東部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應儘快採取措施彌補這個方面的短板,使西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的一些重點城市成為新的區域增長極,這一方面有助於穩定經濟運行,另一方面能夠縮小區域差距,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機會,增強經濟發展潛力。加速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可以採取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中心建設、加速推行更大規模更強力度的區域調節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西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一些重點城市的力度等措施,其中包括擴大新基建投入和老基建投入。西部地區對新基建同樣具有巨大的需求。加大對西部地區新基建投入,可以拉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有助於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的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的一個關鍵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事實證明,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基建投入加大的情況下,貴州大數據產業得到巨大的發展,這說明西部地區同樣具有發展先進產業的巨大潛力。新的區域增長極形成之後,有助於人口大規模的流動,而人口大規模流動可以增加國內需求。

加速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增長極。應加速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培育和發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等新的產業,大力發展智能經濟,加速培育新的產業增長極,形成更大規模的新興產業集群。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對這些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技術創新,強化智力智能在生產中的運用。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看,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製造業下降10.2%,但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逆勢增長13.2%,3月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9.9%,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2.9%和20.0%。可見,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產業抵禦疫情衝擊的能力強,對穩定經濟運行的作用也大。

加速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增長極。由於目前國外疫情比較嚴重,我國出口需求短期已經受到一定影響。而且,由於美國、歐盟以及日本這三大經濟體受到疫情以及經濟週期規律的影響,未來經濟走勢堪憂,這對我國出口需求構成嚴峻挑戰。在加大出口支持力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應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經濟發展史表明,隨著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對於一國經濟的作用會越來越大。疫情發生後,國內消費受到較大影響,需要逐步使居民“安全性”的消費恢復,特別是應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比如對低收入群體發放更多的消費券。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高,重點加大對這部分群體補貼,可以促進消費大幅增長,促進社會公平,增加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同時對我國經濟長期增長也有利。通過培育新的消費方式、提供新的健康的消費品,通過形成良性的“智能+”消費生態圈以及其他增強國內新消費供給能力的舉措,持續提升消費品質和檔次,不斷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加速培育新的消費增長極,發揮新消費正面示範與模仿效應,達到不斷激活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經濟穩定運行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