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超預期大V反轉,貨幣寬鬆已到盡頭,做好債市多頭逆轉風險管理

本文作者:鄧海清,陳曦

2020年3月以來,全球疫情爆發,各國經濟指標明顯下滑,IMF下調全球GDP增速至-3%,“大蕭條”重演的擔憂開始發酵。

國內投資者關於經濟的悲觀預期更為強烈,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至歷史最低區間;股市整體弱勢,依賴海外資金流入和外盤表現,且股市表現遠弱於外盤。

當前對於財政政策的質疑,主要來源於過去幾年“積極財政政策”並未實質性發力,而財政收入的順週期性導致支出更為受限,即市場認為財政政策“無心也無力”。

我們認為,從政策邏輯看,2018-2019年穩增長實際是一輪去槓桿下的、自然出清的穩增長,2020年是真正意義上的逆週期調節穩增長,政策見效的速度我們認為會遠遠早於2018-2019年。

從4月高頻數據看,政策實際已經在悄然生效,經濟改善幅度不宜低估。交通擁堵指數、銅價、鋼材成交量、汽車銷量、挖掘機指數等高頻數據均表明,4月較3月改善幅度較大。

一、“大蕭條”式的自然出清:血的教訓不可重演

我國9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GDP季度增速為負,全球負增長程度更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全球投資人將當前狀況對標“大蕭條”的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投資人認為,居民總消費和外需的下滑使得經濟出現的失速,是短期內難以挽回的,而由於債務約束,財政部門的投資帶動經濟回升缺乏空間,投資也難以發揮逆週期作用。三駕馬車整體失速,會導致經濟出現“大蕭條”式的局面。

“大蕭條”的出現意味著總需求形成持續性萎縮的局面,經濟無法因基數效應而獲得所謂的“報復性反彈”。建立在槓桿上的現代經濟若面臨這種情況,則可能由於槓桿收縮出現倍數幅度的下滑,是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大蕭條時期,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包括:貨幣政策,以金本位為核心,中央銀行沒有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財政政策,信奉薩伊法則、奧地利學派,中央政府緊縮財政;國際外交政策,國際秩序紊亂,孤立主義盛行。

最為根本的是,大蕭條時期,從學術界到胡佛政府,都信奉經濟自然出清,幾乎沒有採取逆週期調節措施,無論是貨幣還是財政政策。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夠扭轉大蕭條,並非由於經濟自然出清,而是由於逆週期刺激:貨幣政策,放棄金本位,恢復銀行與金融體系;財政政策,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稅收制度,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大蕭條”給全人類最大的經驗教訓是,當發生總需求不足導致的經濟下滑時,自然出清是最差的政策,政府逆週期刺激是應當的也是最好的方案。

二、中國政策應對:真正的“寬財政”穩增長

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後,中國政府的逆週期政策顯著加碼,連續召開3.27、4.8、4.15、4.17四次政治局會議,主題均為疫情分析和政策應對,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問題的關注程度遠超以往。

從中國總量政策看,貨幣政策方面,隔夜利率維持在1%以下水平,存貸款利率當前低於2008年時期水平,貨幣市場極度寬鬆情形下長端債券收益率已經低於2008年低點,3月社融、信貸遠超市場預期。財政政策方面,主要已落實政策是減稅降費措施、三批1萬億專項債額度的下發、汽車及家電下鄉補貼措施,同時提出擴大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等。

當前對於財政政策的質疑,主要來源於過去幾年“積極財政政策”並未實質性發力,而財政收入的順週期性導致支出更為受限,即市場認為財政政策“無心也無力”。

我們認為,這種分析是基於2018-2019年穩增長時期財政政策的線性外推。2018-2019年財政政策確實基本缺位,最直接的證據是,基建投資增速在穩增長時期竟然遠低於GDP增速,財政赤字率在穩增長時期反而下調,甚至到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財政政策定調依然是“壓縮一般支出”,財政部公開文章中均反覆強調“緊日子”,這些都表明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寬財政”。

我們認為,從最近的幾次政治局會議來看,財政政策基調與2018-2019年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依據是:

第一,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其中“真正發揮”四個字表明財政政策基調不再是“明松實緊”。

第二,政治局會議提出“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這與之前的壓縮一般支出、財政過緊日子的基調完全不同。

第三,明確提出增加赤字率、增加地方專項債、發行特別國債,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事實上在銀行間市場已經大水漫灌的當下(隔夜利率低於1%),資金來源根本不是問題。

第四,鐵路投資計劃不斷上調,是6年來的首次。2015年-2019年,鐵路投資完成額分別為8238億元、8015億元、8010億元、8028億元、8029億元,也就是說,在2018-2019年穩增長時期,以鐵路投資為代表的基建投資並沒有提高。2019年12月26日在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透露,2020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將完成8000億元,也就是說原計劃2020年鐵路投資依然是8000億。疫情之後,媒體報道,目前中國鐵路上海、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確認調增額度,北京局、武漢局、成都局等集團業已確認即將調整。

考慮到一季度基建投資增速顯著為負值,全年總額度的上調,意味著二三四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將顯著大幅上行。

我們認為,從財政政策的方向來看,2020年的穩增長與2018-2019年完全不同,更類似於2009年的穩增長。儘管與2009年存在幅度和投向上的差異,但本質是一樣的:通過財政、基建的額外刺激,對沖外需不足以及內需恢復速度慢帶來的經濟下行。

從政策邏輯來看,關鍵是兩點:一是政策目標是什麼,二是對實現這一目標的困難是否考慮充分。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政策的合理目標是二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整體回到潛在增長率之上,即不低於5-6%。從逆週期調節的性質來看,如果逆週期調節目標放在潛在增長率之下,那麼跟自然出清實際沒什麼區別。另一個佐證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假設三四季度受到反彈和刺激因素的支撐,較潛在增長率高出兩個百分點,達到8%左右的增長,但若考慮到第二波衝擊影響,要有2-3個百分點的減值,實際也是意味著下半年的目標就是在5-6%。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認為,政府已經充分考慮了實現目標的困難程度。當前困難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疫情控制,特別是國內不能出現二次爆發,從目前疫情防控來看,這個目標實現可能性較大;二是外需下滑,這個基本沒辦法控制,只能應對,從政策層官員表態來看,全年出口增速預計在負的15-20%,從1-3月出口-14%來看,我們認為已經充分估計了外需的下滑,即假設外需持續下滑且年內不會恢復,這已經是較為悲觀的假設。

如果政府已經考慮了經濟增長的困難,且在此基礎上將目標設定在經濟增速回到潛在增長率附近,那麼意味著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均值實現5-6%的可能性很大。

對於市場而言,最後一個問題是,市場信不信政府政策能夠有效。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中國市場基本是不信中國政府的穩增長措施能夠落地、能夠有效的。中國股市表現持續弱於全球,債市全球長端利率低點在3月9日,而中國長端利率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之後,卻反而降至新低。

我們建議投資者多考慮下本屆政府言出必行的力度:“去產能”可以導致產能過剩行業的價格出現什麼程度的上漲,“去庫存”可以導致房地產庫存出現什麼樣的下降,“金融去槓桿”可以導致金融監管到什麼樣的程度。

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穩增長”實際是最容易的,不僅有2009年的經驗可以借鑑,而且阻力遠小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

從財政、基建角度看,2018-2019年穩增長實際是一輪去槓桿下的、自然出清的穩增長,2020年是真正意義上的逆週期調節穩增長,我們認為政策見效的速度會遠遠早於2018-2019年。

三、高頻數據:4月經濟改善幅度不宜低估

市場很多觀點認為,即使政治局頻繁開會,但是政策雷聲大雨點小,經濟一時半會起不來。

我們認為,從4月高頻數據看,政策實際已經在悄然生效,經濟改善幅度不宜低估。

1、交通擁堵指數

根據WIND提供的數據,高德的交通大數據跟蹤了100餘個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構建了交通擁堵指數,覆蓋範圍包括一線直到部分四線城市。80%以上的城市的擁堵度達到或超去年4月水平的90%,北上深、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交通擁堵指數則與去年基本相當。這說明城市內的人員流動和生產經營活動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側面佐證了整體經濟秩序的基本恢復。

2、先驗商品價格:銅,而不是水泥或者原油

首先要表明,市場普遍看的水泥價格,實際並不能反應經濟好壞。市場普遍認為水泥的運輸半徑短,儲存難度大,因此水泥價格被認為是反映經濟前景的較好指標,但是,我們發現,水泥價格與經濟走勢背離非常常見,主要可能原因在於,區域性特徵反而導致水泥價格主要受到供給影響。

從水泥價格歷史走勢看,2009年上半年,經濟已經恢復,但是水泥價格持續下行

,直到2009年9月左右水泥價格才開始上漲,完全滯後於2009年的經濟回升。另一個證據是,2018-2019年經濟持續下行,但是水泥價格卻持續上升至歷史最高水平,與經濟走勢完全相反。

經濟超預期大V反轉,貨幣寬鬆已到盡頭,做好債市多頭逆轉風險管理

圖1 2009年、2008-2019年水泥價格與經濟走勢均相反

另一個與經濟走勢不同步的指標是原油價格,2009年2月原油價格才觸底,且底部低於2009年12月。

我們認為,銅是衡量經濟更好的價格指標,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領先性。從2008-2009年來看,銅價在2008年12月觸底反彈,之後持續上行,與經濟走勢一致。

經濟超預期大V反轉,貨幣寬鬆已到盡頭,做好債市多頭逆轉風險管理

圖2 2009年與經濟同步甚至領先的是銅價

從近期銅價來看,3月20日開始,銅的價格已經開始企穩回升,且到目前為止回升幅度已經超過了10%,與整體工業開工率和下游基建、地產開工率提升也可相互佐證。

3、汽車銷量恢復較好

根據乘聯會公佈的4月高頻數據,1-19日銷量同比-7%,且主要負增長來源於第一週,第二週正增長,第三週增速在0%附近。假設第四周能夠繼續改善,則4月全月汽車銷量同比已經恢復至2019年下半年水平,高於2019年上半年。

汽車銷量的恢復對於零售行業恢復有一定的的指示意義,同時汽車產業是大量工業品的下游,其恢復值得引起重視。

4、鋼材成交量(Mysteel)

Mysteel鋼鐵網的成交量數據,從歷史上看和重點企業鋼材月均銷量基本匹配。從數據上看,4月鋼鐵成交量較3月大幅上行,且鋼材成交量同比為8%,同比大幅轉正。

經濟超預期大V反轉,貨幣寬鬆已到盡頭,做好債市多頭逆轉風險管理

圖3 4月鋼材成交量絕對值高於2019年任何一個月

從鋼材成交量的絕對值來看,4月已經高於2019年任何一個月。從微觀調研看,投機需求持續偏弱,但是下游工程及企業採購整體較好,表明基建投資確實已經回暖。

生產方面高爐開工率延續回升,目前高爐開工率已經高於2019年全年水平,顯示鋼材產銷兩旺局面已經出現。

5、海通-鐵甲開工景氣度指數(HTI)

海通鐵甲是海通機械聯合鐵甲共同發佈的鐵甲開工景氣度指數,指數跟蹤高頻開工狀況,共涉及11個關鍵子指標,可反映機械行業的整體景氣度。

該指數的分析報告中指出,3月挖掘機銷量預測為12%,實際公佈值為11.6%,表明該報告對挖掘機銷量預測較為準確。

對於4月挖掘機銷量,該報告預測銷量同比48-62%,我們假設實際值取預測範圍偏低的50%,則也已經遠遠高於2019年的平均增速(18%)。

從歷史上看,挖掘機銷量是經濟的領先或者同步指標,主要反映基建投資的力度。4月挖掘機銷量的大幅回升,意味著基建投資已經在發力。

此外,從HTI指數來看,4月環比3月上升20%,顯示工程機械行業仍在持續改善,與挖掘機銷量、建材成交量、銅價、汽車銷量等一致。

整體而言,從高頻數據看,我們認為4月經濟數據不宜低估。

儘管完全回升至歷史正常尚有難度,但是基建為主的逆週期調節措施已經開始見效,穩步回升正在持續。

總結全文,“大蕭條”給全人類最大的經驗教訓是,當發生總需求不足導致的經濟下滑時,自然出清是最差的政策,政府逆週期刺激是應當的也是最好的方案。

從財政、基建角度看,2018-2019年穩增長實際是一輪去槓桿下的、自然出清的穩增長,2020年是真正意義上的逆週期調節穩增長,我們認為政策見效的速度會遠遠早於2018-2019年。

從高頻數據交通擁堵指數、銅價、鋼材成交量、汽車銷量、挖掘機指數等指標看,我們認為4月經濟數據不宜低估。

在國內不出現二次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中國經濟V性反轉可能性很高,二至四季度GDP均值保守估計在5-6%,如果海外下半年需求能夠適當恢復,則實現7-8%可能性也存在。

需要強調,即使二至四季度GDP均值能夠達到極限的8%,全年GDP增速也僅僅是4.7%左右,或者說,二至四季度的刺激更多的是對一季度的補償和對沖,而不是簡單的重走老路。

目前中國市場對經濟逆週期調節的決心、力度、效果都缺乏信心,我們認為隨著經濟數據的驗證,這一局面將逐漸改善。

對於債券市場,我們認為應當借鑑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的走勢。超級寬貨幣已經到歷史極限,如果經濟出現V型反轉,2年以上的債券加槓桿套息是否真的無風險,中長期債券的收益率合理中樞是多少,需要慎重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