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最近英國人拍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的注意。筆者一個英國朋友問我:“杜甫的詩,字數也太少了吧?就這樣都能成為你們最偉大的詩人,不可思議”。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我明白,他這樣說是因為看了古希臘人的《荷馬史詩》,他認為咱們的古詩也都該是洋洋灑灑寫上數萬行。其實他不明白,咱們一首20個字的五絕,28字的七絕,56字的七律,寫起來的難度很多時候是遠超數萬行的外國詩歌的,而其包含的意義也遠非幾十個字那麼簡單。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當年,年少的賈島為了寫詩傷透了腦筋。僅僅是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到底是用推還是用敲,他就苦思良久,最後還是大詩人韓愈和他一起定了這個“敲”字。所以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其實真的不是誇張,漢字的博大精深其實就藏在了詩人們的一次次推敲中。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來之不易的千古名作,詩名叫《早梅》,作者為唐代和尚齊己。齊己愛寫詩,一日他在雪後看見數枝臘梅迎寒而開,詩興大發便寫下了這首詠梅五律。完成後,或許是覺得還不夠完美,他便帶著詩拜訪了當時的大詩人鄭谷。鄭谷一看這詩,便隨手給他改了一個字,《唐詩紀事》記載改完後“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只改了一個字,就讓他叩頭感謝,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早 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 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 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 先發望春臺。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當年鄭谷改的,就是“一枝開”中的“一”字,齊己的原詩是“數枝開”。這樣改的妙處在哪裡?詩的首聯,寫的是萬木都經不住風雪寒凍,只有梅花的根深深地紮在土裡,回了生機,這是將梅樹和其它樹木作對比,突出它的堅毅。次聯,則寫白雪皚皚中獨自盛開的梅花。用“一枝”來描寫它,與首句“萬木”相對應,不但更有感染力,而且也能說明這枝早梅的難得,確實是點睛之筆。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改,和尚叩頭感謝他

同時,在與後4句的銜接上,“一枝”也更加有意境。這枝梅花開出來後,微風吹著花香,引來各種好奇的飛鳥,紛紛為它所吸引。鳥兒之所以會如此“大驚小怪”,正是因為花只開了這一朵。最後的落筆,則寫出了詩人對梅花欣賞之情,這枝梅與世無爭開在了小村無人欣賞處。詩人希望它明年若是開放時,能開在大家都能看到的春臺,讓所有人見識到它的美。正因為只有一枝,所以詩人才格外憐惜它。

縱觀這首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作,與“一枝梅”這3個字有很大關係。為了讓詩寫得更完美,齊己專門帶著詩去請教鄭谷,詩改好了他叩地感謝,最後還稱對方是自己的“一字之師”,這就是咱們古代的詩人們對文字的態度,這也是唐詩能成為後世無法超越的巔峰的原因。一首幾十個字的小詩,能在浩瀚文海中流傳下來,這是很多外國人理解不了的事,但咱們自己要明白,不是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