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暗中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郭淮、孫禮幾乎全軍覆沒。司馬懿趁諸葛亮在武都、陰平紮根未穩之際,令張郃、戴陵二將抄襲後方,親自領大軍正面進攻,試圖從兩面夾擊蜀軍。不想張郃、戴陵反而提前中了蜀軍的埋伏,魏軍死傷無數。司馬懿大敗而逃。

不過在此戰中,諸葛亮見魏將張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於是感嘆道“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他日必為蜀中之害矣,吾當除之。若不除之,吾心中又添一病也。”從此!張郃便成了諸葛亮的心腹大患。

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諸葛亮多日內搦戰,司馬懿閉門不出,於是思量一計,連續三日內,每日退軍三十餘里,作出徐徐退入漢中之勢,引誘司馬懿大軍追趕。司馬懿令張郃領兵馬追擊,諸葛亮卻暗中佈下埋伏。然而!當他問將戰張郃的時候,以目視魏延,希望魏延能夠主動請戰,魏延反而低頭不語。當張翼主動請命之際,諸葛亮又說道:“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萬人不當之勇,汝非敵手也!”再次示意魏延出馬。但魏延始終默默不語。

——顯然,魏延並不想打這一仗,諸葛亮也非常生氣,於是把姜維、王平、廖化、張翼、吳班、吳懿、馬忠、張嶷等將領都分配了作戰任務,唯獨沒有指派魏延一人。

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那麼?魏延當日為何低頭不語?難道是懼怕張郃嗎?

——顯然不是的!

很多人認為此戰中,魏延是因為懼怕張郃才不敢出戰。殊不知王平、張翼等人的武力值遠不如魏延,這些人都敢於出戰,性格自傲的魏延又豈能因懼怕張郃,而不敢出戰呢?


在蜀國將領中,魏延的武力值僅次於五虎大將,比如襄陽之戰中,他僅以幾百親隨,對抗文聘等襄陽重軍,最終以單馬突出了重圍;葭萌關之戰,他十合之內,就擊敗了西涼勇將馬岱。魏延的武力值遠在文聘、馬岱等準一流武將之上。與張郃基本是同一層面的武將,絕對談不上懼怕張郃而不敢應戰。所以此事另有隱情!

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三國演義與正史不同,正史中諸葛亮非常袒護魏延。但演義中,他們兩人之間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從長沙郡諸葛亮喝斬魏延開始,兩人就接下了樑子。在北伐戰役中,魏延多次違背諸葛亮的意願,諸葛亮則多次想除之而後快,彼此間火藥味十足。

比如第一次北伐戰役中,魏延獻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拒不採納,魏延便常常心懷不滿,多次抱怨諸葛亮膽怯。

第二次北伐戰役,魏延攻打陳倉不下,諸葛亮便拔劍在手,要親手斬掉魏延。幸好被鄞祥勸住了。結果諸葛亮自己也沒拿下陳倉【這是諸葛亮第二次欲殺魏延,第一次是長沙郡中】!

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主動問將,魏延低頭不語,並不配合北伐工作。【諸葛亮更加想除掉魏延

第四次北伐時,魏延對眾人說道:“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莫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因此跟諸葛亮賭氣,臨陣違背軍令。諸葛亮於是更加痛恨魏延,對親近將領說道:“魏延素有反相……久後必生患害,今已顯露,可除之!”【此時!諸葛亮殺魏延之心已經堅定不移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令魏延誘敵,暗中派馬謖堵住谷口,相把魏延與司馬懿一併燒死在上方谷。但是臨來的一場大雨卻救了魏延。【諸葛亮殺魏延的行動再次失敗!

魏延回軍之後,要問馬岱的罪過。諸葛亮於是令馬岱負荊請罪,推託受楊儀的指使,並表示願歸順魏延。長期臥底在了魏延的身邊。

【後來馬岱奉諸葛亮遺命,終於斬殺了魏延!】

諸葛亮問將戰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原因並不是懼怕張郃!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魏延之間彼此不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第三次北伐戰役中諸葛亮目視魏延,是對魏延的一種試探。看一下經過第二次北伐戰役,自己拔劍欲殺魏延後,魏延的態度如何?結果魏延低頭不語,在兩次試探的情況下默不作聲,顯然是繼續跟諸葛亮賭氣。所以諸葛亮非常生氣,把其他將領都分配了作戰任務,唯獨沒有指派魏延一人。

綜上所述!諸葛亮主動問將,魏延低頭不語的舉動,並非懼怕張郃武藝高強。而是羅貫中為了體現魏延對諸葛亮的不滿,從第一次北伐到第五次北伐,安排了很多魏延反對諸葛亮,以及諸葛亮試探魏延的劇情,層層遞進,反映出了魏延的反骨!給諸葛亮斬殺魏延找到了最好的藉口。

特別說明:以上內容皆源自演義,與正史內容無關。正史中魏延忠心耿耿,陳壽直言其並非謀反,只因與楊儀不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