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後感

《牛虻》讀後感


這篇小說創作的歷史背景是十九世紀三十-----五十年代,描述了意大利革命黨人亞瑟為了求得國家解放,不再受奧地利人統治而英勇奮戰,獻出自己年輕生命的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的故事。

主人公阿瑟從小母親去世,寄居在遠方哥哥嫂嫂家,一直忍受寄人籬下的悲傷苦楚中。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待他如同親兒子一般的神父蒙太尼,神父教他識字,送他去學堂,在茶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教他向善,做一個不以善小而不為的人。雖然哥哥嫂嫂帶給了他痛苦,而神父卻讓他看見了希望,看見了遠處的光,就這樣,他在神父這裡快樂的生活著,而他自己卻暗自有一些小活動,這些活動他從不會告訴他尊敬的神父,因為他私下和一些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朋友參加了“起義”,不幸的是,他被另一個神父出賣被警察局叫去審訊,他的同伴以為他是罪魁禍首,跟他斷了革命交情,在他痛苦地一籌莫展時卻無意中知道了他母親的秘密,原來他是神父蒙太尼的親生兒子,他受不了他唯一信任的蒙太尼神父也對他撒了謊,一氣之下,他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在他離開的這些年,他經歷了非人的折磨,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折磨使他崩潰,但他仍然向著心中的理想默默地奮鬥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集結有志之士一起推翻奧地利的統治,他不想生活在被碾壓、受盡壓迫的小心翼翼的苟且喘息中,他要反抗,他要站起來,他要邀請更多的人為了自由為了不受壓迫站起來,他用自己的生命在戰鬥,最終,他倒下了...

阿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堅韌的一生,在當時那種黑暗、人吃人的社會,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這首嚮往自由嚮往解放的讚歌,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不禁想起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