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的中層管理者,如何做好工作呢?講十個工作方法

培訓機構的中層管理者,如何做好工作呢?講十個工作方法

圖片來自於網絡


之前說了很多培訓機構基層管理者和決策層管理者的工作,今天聊聊中層管理者的工作方法。


中層管理者一般會帶幾個基層管理者,甚至是幾個不同崗位的基層管理者,要把這個隊伍帶好,的確不容易。加上普通員工數量,整個團隊人數很多、任務壓力很大。中層管理者不僅要在決策層的基礎上制定具體方針政策,還要制定正確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確的方針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還要發生問題的。要完成自己的任務目標,就必須依靠下面這些基層管理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想做好中層管理,就應該很好地學習和研究。如果工作思路不能傳達下去、不善於處理自己和基層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不去研究怎麼把動作落地,就很難把這個團隊指揮好。如果團隊動作不整齊,就休想帶領所有基層員工去完成業績。所以,作為中層管理者,保持自己持續學習,對於工作的完成非常重要。


要把問題擺到明面上。不僅中層管理者如此,其實基層管理者也應該如此。不要在背後議論。有問題就拿出來說、拿出來討論,藏著掖著反而會讓問題更糟糕。有問題不拿出來,就會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問題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大。各級別之間還要能互相諒解、互相支持,基層管理者站在中層管理的位置想一下目前動作下達的原因,中層管理者站在基層管理者的角度想下工作推進的困難。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比什麼都重要。


要創造一個基層管理者之間可以彼此知道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互相瞭解對方目前的工作內容、進展,對整個部門的工作協調很有幫助。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從一個條線出身,不可能對所有條線的工作都非常懂行,不明白的事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有些計劃、變革、動作等做完了暫時不發,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需要先徵求下級的意見。問問題不丟人,業績完不成才丟人,要善於傾聽下面基層管理者的聲音。先做學生再做老師,先向下面請叫再下命令。當然,下面的話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要聽了之後加以分析。對正確的意見,必須聽,並且照它做。對下面來的錯誤信息也要聽,根本不聽是不對的,不過聽了不是照著做,而是幫助下面管理者做出改進。


學交響樂指揮的第一步是先學看譜,不是一行一行看,而是三十行三十行的看,因為這代表三十個不同的聲部,演奏的時候,這三十個聲部不是一起響起的,而是各自分工不同、各自演奏時間不同,雖然都在演奏,但是不同時期的主旋律是不同的。中層管理者組織工作時也是如此,隊伍內的各基層管理者都要圍繞著方針政策動起來,但是不同時期的主線要有區別,同樣是續班,從測試到宣傳到家長會到窗口期到顆粒歸倉,不同時間的主力應該是教學、校區、教務、教學。中層管理者既要保證主線工作,又要保證支線動作,都要照顧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問題而把別的丟掉。這個方法要學會。


工作要跟盯、反饋。有些中層管理者會安排工作,但是不會跟盯工作,安排工作應該是開始,而不應該是結束。工作沒有跟盯和反饋,就好像拿東西時只做了拿的動作而沒握住一樣,最後什麼都拿不起來。


對數字要敏感。對目前的情況和問題要注意裡面的數,要學會對數字做分析,考核用數字說話,制定運營動作依然要靠數字說話。任何結果,不論是完成的還是在努力的,都要以數的方式描述,任何的動作,不論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都要經過數字分析作為理論支持。很多管理者不記數更不分析數,例如,要進行設班了,到底應該是數學和英語時間挨著還是數學和物理時間挨著,對於家長和學生,哪種方式可以增加聯報,不是用主觀臆斷的,而是要經過數據認證的;比如做續班優惠的時候,家長到底是喜歡兩科聯報還是三科,優惠多給多少可以增加一科的聯報,優惠帶來的利潤下降及報名人次上升這兩個數之間的最大平衡點在哪?想做市場活動,在讀的學生中哪個學校哪個年級的最多、各是多少人、哪個學科才是真正的主力學科?給教師設計課消獎金時,之前的平均月課消是多少、第一檔獎金定在多少課消可以提高平均值、能提高多少?


會議內容提前通知。不要讓基層管理者帶著完全空白的腦袋走進會議室,提前要告訴大家本次會議要彙報什麼、討論什麼、解決什麼,提前做好思考。每次開會都應該有主題、有目標,把每次會議都當作一次可以提高團隊能力、互相學習的平臺。


佈置工作、開會、與下層單獨溝通工作時,都應當簡明扼要,時間不要太長。


不好害怕犯錯誤。不犯錯誤的最佳方式是不做,但這是完全不可取的,做事要不怕犯錯誤,但是同時要儘量避免犯錯誤。


我認為,中層管理者至少要做到以上十點,才能把工作做好。中層管理者的工作做好,對於學校整體目標任務的完成是極為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