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作者:山西健康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最大的願望和期盼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看著剛出生的寶寶,那麼小,那麼柔軟,再到一步一步會坐、會爬、會走、會跑、會開口叫爸爸媽媽......

那時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是一步一步健康的成長,在臨床上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家長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會坐、會走了。

而自己的孩子8、9個月不會坐或1歲不會站或快2歲仍不會走才來就診,錯過了孩子最佳的康復干預時期,給孩子後續的康復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針對初生寶寶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本期《身邊醫生話健康》健康山西特邀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曉莉給大家詳細支招,同時也提醒各位寶爸寶媽在孩子表現異常時,一定不要太大意,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近20年來隨著產科技術水平的提高,新生兒急救病房的建立,危重症患兒救治水平的提高。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過去難以存活的危重症患兒、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等孩子的生命得以存活,但卻遺留下各種後遺症如腦性癱瘓、自閉症、視聽障礙等,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活質量,給家庭造成極大痛苦及負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0年就提出:把拯救兒童生命的鬥爭和使生命有意義的努力同步進行。

什麼是小兒腦損傷?

小兒腦損傷是指在孩子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使中樞神經(腦)受到不同程度損傷而表現出以下一些症狀:

包括腦性癱瘓(臨床表現以運動障礙為主)、智力低下(臨床表現為智力障礙)、癲癇(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行為異常(臨床表現為行為情緒異常,如孤獨症)、語言障礙、視聽障礙等等。

寶寶腦損傷的早期表現?

小兒腦損傷的表現往往在早期或者孩子較小的情況下不太容易觀察到,因為新生寶寶本身就不會表達,媽媽只能通過一些細微的表現對寶寶做出預判。

①如果媽媽在哺乳的時候發現寶寶吮吸比較困難,表現出不會吮吸或者出現無力吮吸,吸奶之後容易疲倦或者嘔奶的情況,這些可以是腦損傷的早期表現之一。

②在哺乳的時候,孩子表現出不注視人臉、眼球轉動不靈活,不採用眼神交流等情況。

③過早發育:3個月內俯臥位過早持久抬頭、過早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呈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等。

④生後情緒不穩定、易驚嚇、易哭鬧、易激惹或過度安靜

⑤睡眠困難如夜間睡眠時間短,易醒

⑥睡覺時或抱起時頭常向後仰

⑦感覺閾低如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

⑧下肢、手腳頻繁出現抖動

⑨肌肉鬆軟不能翻身或動作徐緩

⑩身體僵硬,四肢過度緊張呈棒狀,如在穿衣時,上肢難入袖口;換尿布清洗外陰時大腿不易外展

⑪餵養困難如早期進食咀嚼、吞嚥困難等

⑫一般生後4-6週會笑,4月認人。腦損傷患兒常表情淡漠

⑬多次令患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者

⑭一般生後3個月內嬰兒手呈握拳狀不張開,如4個月仍拇指內收,手不張開著,應懷疑

⑮正常3-5月嬰兒看見物體會伸手去抓,若5個月仍不能應懷疑

⑯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2個月時可一度消退,但3個月尚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即要懷疑

上述早期症狀,在運動發育完全正常的嬰兒也可見到,但對不只一個症狀出現,病史中又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的嬰兒,應予高度重視。

寶寶出現腦損傷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會影響寶寶一生,只有及早的發現,對寶寶進行早期干預、康復,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恢復或使寶寶的殘疾程度降至最低。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因此,在寶寶出生之後家長一定要對寶寶的行為及時進行觀察,定期進行神經系統體檢,及早發現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

哪些因素可能使孩子發生腦損傷呢?

1、媽媽懷孕前有各種疾病,如嚴重的貧血、嚴重的心肺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等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2、母親年齡過大

3、母親妊娠過程中有各種併發症,如嚴重貧血、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甲狀腺功能低下、妊娠子癇等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4、分娩異常史,如各種難產、手術產

5、圍產期缺氧史(如宮內窘迫、窒息、驚厥等)

6、孩子在宮內有感染、出生後有嚴重感染如敗血症、化腦等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新生兒敗血症

7、早產兒、多胎兒、低出生體重兒

8、持續性低血糖(如嬰兒持續性高胰島素血癥)

9、嚴重新生兒黃疸、新生兒期其他嚴重疾病等

但是臨床上也有一些沒有任何高危因素的孩子也可能會有腦損傷的發生,其發生機率較有高危因素的機率要低,比如臨床上大多偏癱患兒往往問不出有任何高危因素。

如何早期識別腦損傷高危兒?

孩子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發育落後的表現或其他異常表現,結合神經系統體檢、影像學檢查、各種發育評估工具等綜合分析、判斷,所以早期識別腦損傷高危兒有一定難度,需要臨床醫師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早期識別經驗。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我們國家規定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的孩子,定期體檢的頻度較高:

  • 6月前:1次/月;

  • 6月後,1次/2月;

  • 沒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的患兒定期體檢的頻度低一些: 1次/3月。

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的孩子,為什麼應定期監測孩子神經系統發育?

隨著大量腦可塑性研究成果的問世,尤其在嬰幼兒領域,研究發現發育中的腦更具代償能力,後天的環境對腦發育具有“塑造 ” 或“修剪” 的作用。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出生後第1年內是中樞神經系統整合和功能發育的關鍵期,此時大腦的可塑性最強。嬰兒越小,腦的發育越不成熟,可塑性越強。

於是腦損傷高危兒引起了兒科學界和康復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希望通過對腦損傷高危兒的嚴密追蹤,對可疑腦損傷患兒的及時、早期康復治療,將腦損傷的發病率降至最低限,達到預防殘疾和使殘疾程度降至最低的目的,這對提高腦損傷高危兒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早期干預的概念

早期干預:“早期”的含義可理解為“生命的早期”或“症狀出現的早期”,但開始干預的年齡對干預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生後第一年最重要。

一些研究成果顯示:0-6月進行干預的患兒療效顯著優於7-12月進行干預的患兒,最佳干預時期是生後3個月之前。

干預的含義有兩種:

一種情況是心理社會或生物型高危兒從新生兒開始就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可預防傷殘的發生。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另一種情況是當功能障礙完全明確時開始,其優點是針對有功能障礙的和只應用於有選擇的人群,這種情況可直接稱為“康復”。早期干預既包括預防也包括早期康復,是同一過程的的兩個不同階段。

如何避免小兒腦損傷呢?

1、注重產前保健,儘量避免或去除腦損傷高危因素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懷孕後,飲食富含營養,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儘量少去人多封閉的場所,預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身體有不適隨時就診,定期孕檢,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減輕或消除高危因素造成腦損傷的後果

在疾病的急性期,患兒往往會有一些明顯症狀,比如嗆奶、吐奶、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發熱、抽搐、皮膚黃染、蒼白、精神差等等,常常會引起家長的重視,及時就醫,及時給予抗感染、退黃疸、糾正貧血、低血糖、糾正缺氧等等治療。

但是如果孩子沒有症狀,家長往往會存在僥倖心理,忽視對孩子的定期體檢,從而使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偏離不能及早被發現,失去最佳干預、康復時機,對孩子終身造成影響。

1歲內寶寶發育遲緩要警惕,可能是“腦部”受損

所以家長朋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要帶孩子定期隨訪,一旦發現問題、早期干預,預防或減輕其傷殘的發生。

來源:健康山西微服務

作者:劉曉莉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