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匯納百流、浩蕩奔騰、洋洋大觀”之文化景象

隋唐時期“匯納百流、浩蕩奔騰、洋洋大觀”之文化景象

隋唐時期是中國中古歷史重要的轉型時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鮮明的特徵便是兼容幷蓄、渾融整合,呈現出“匯納百流、浩蕩奔騰、洋洋大觀”之多色調景象,熔鑄了隋唐時期獨特的文化範式和審美理想。

一、思想

(一)隋朝

隋文帝楊堅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並且主張樸實文學,反對南朝豔麗的文學思想。《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二章 學術思想的多元與匯合趨勢的出現,856頁。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各地紛紛廣建學校,關東地區學者眾多,儒學一時興盛。《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 儒林》:“於是超擢奇秀,厚賞諸儒,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黌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南北朝儒學流派不同,說經各有義例,到隋朝時沒有統一的經典,使得科舉制度在明經考試方面仍然困難。

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開助佛反儒。公元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70人。劉炫上書切諫,隋文帝不聽。同時下令營造寺塔5000餘所。

隋煬帝時雖然恢復各地學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時最著名的儒生有劉焯、劉炫,“二劉”學識豐富,受當時儒生景仰。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後來都參加隋末民變。

王通是隋朝大儒與隋朝著名思想家,諡為“文中子”。他主張執政者應該先德後刑才能讓人心服《文中子中說·事君篇》:“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後刑,故其人悅以恕;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德,故其人怨以詐。”;提倡儒道佛三教應該共同相處,而不是互相抵制,又主張天人之事與天地人三才不相離等思想。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續六經》(又名《王氏六經》)與《文中子中說》。他孫子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而他弟子魏徵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學說對後來宋代的理學影響深遠。

(二)唐朝

唐朝前期思想繼承魏晉南北朝的儒學,例如,孔穎達編著的《五經正義》,《五經正義》中的思想大多由漢朝和晉朝大儒完成,尤其是鄭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高密人,東漢經學大師、大司農。的功勞最大。唐朝中期以後,思想上發生了重大的改進,韓愈、柳宗元、李翱、劉禹錫等人的思想承前啟後。還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價值同樣不能被忽略。後世所謂經學,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做“漢晉唐經學”,後世所謂理學,應該叫做“唐宋明理學”。

韓愈和李翱的作品突出體現唯心主義思想,而柳宗元和劉禹錫更是唐朝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韓愈在他著作《原道》和《原性》中復古崇儒、駁斥佛道,認為僧道不顧及生產,浪費社會財富,僧尼道士應當回鄉還俗,焚燒佛經咒文,將寺廟觀宇改為民居。他推崇孔子在《論語》中道述的道德觀念,以其作為日常倫理的標準。他認為天生人性,並可劃分為上中下三品。

李翱在《復性書》發展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樂之情的干擾,使得性無法發揮,要求恢復人的善性剋制人的情慾,所謂“復性”。韓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宋代理學的先聲。

柳宗元在他的《天說》、《天對》、《封建論》等哲理文章中指出人命與天命無關,天即自然元氣,無法對人世賞功罰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人的遭遇純屬自己創造。劉禹錫發展了荀子的天論觀點,認為宇宙之內是物質,天本身同樣是物質,雖有客觀規律存在,但不能影響人事。他認為唯心理論的產生是因為人世間是非顛倒,人無能勝天,所以宣揚天命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