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文 | 小微爸爸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都比別人更努力了,還是趕不上別人的學習成績呢?都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難不成自己的孩子再努力也比不上別人的天賦?孩子學習用功卻不見成績進步,可能是陷入了毛毛蟲陷阱。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同學敏兒家的孩子總是因為成績的問題而被批評,在他們家裡,學習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儘管如此,敏兒的孩子依舊沒能獲得良好成績,總是徘徊在班裡中第15名左右的樣子,不夠突出,也沒有很差,這對敏兒一家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一個成績。

以至於,平常別人學2個小時,敏兒的孩子總得多花上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學的深入一些,不那麼容易忘。

此外,其他的孩子只需要一兩分鐘就能夠把生字學會、記熟,但是在敏兒的孩子這裡,可能需要用上好幾分鐘。

孩子不停努力卻沒有半點進步?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你可知道?擺脫“毛毛蟲效應”,避免無效學習很重要。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一、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效應來自於西方一位學者的實驗結論,他將很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上,並且,這些毛毛蟲各自首尾相連,圍成了一個圈。而在花盆的邊緣,學者撒了一些毛毛蟲會吃的事物,等待觀察毛毛蟲們的變化。

毛毛蟲們一開始的時候按照原有的規律和順序轉圈,並沒有毛毛蟲跳出被固定的這個圈子,去到花盆的其他地方覓食。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實驗者發現,這些毛毛蟲們仍然在按照原有的軌跡循環,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直到這些毛毛蟲撐不住,相繼餓死。

這就是著名的毛毛蟲實驗,是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法伯主持進行的一項研究。

研究表明: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而無法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許多人就是在各種固有的循環裡把自己的困住,無法後退,也無法向前邁進,深受其影響。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二、“毛毛蟲效應”容易導致孩子陷入無效學習

1、 學習方法無效

孩子看起來學習努力,但是卻沒有想過其學習效率和學習方式的問題,假如一直保持著低效率的學習方式,那麼就算孩子再怎麼努力,自然無法趕上同別人之間產生的差距,因為別人在進步,孩子也在進步,可是偏偏別人進步的比較多。

所以毛毛蟲效應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無效學習的情況,一邊貌似很努力很用功,可是這些用功都沒有產生實際的效益。

2、 思維固定,缺乏總結和變通

有的時候一種方法行不通,那麼可以嘗試另外一些方法解決,如果再多的問題都沒有辦法應對,那麼就可以是原有的思考方式出了問題,自然需要轉變思維觀念,從其他的角度出發,這是正常人的思維習慣。

可是在深受毛毛蟲效應影響的人當中,他們往往會固執的相信自己已有的經驗,不斷循環利用,不知道如何做出改變和調整,這種情況同樣會阻礙孩子學習進步。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科學家經常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不管是跟隨者還是毛毛蟲效應,都會在思維和能力層面限制住孩子的腳步,使其無法像目標邁進,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果。

三、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毛毛蟲效應”

1、 不依賴經驗習慣,善於總結、突破、創新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他的臨摹經常被人稱讚,但是自己寫的字卻少有人知。一次,他在同妻子對話的時候發現: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於是,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的書畫家。

假如鄭板橋固執於原有的習慣和經驗,那麼就不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創新別人的字體,做自己獨特的一項事業。

毛毛蟲那種毫無意義的繞圈所導致的悲劇便告訴我們,要學會變通,這個方法不行,就嘗試另外一種,不要死磕在所謂的“經驗”上。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2、 引導孩子提高自我認知,轉變思維方式

由於思考方式的問題導致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的僵局,其中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到位,盲目自信或者盲目偏信。

對於自身存在的優點和缺點都不是很清晰,以至於不知道如何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所以,家長們要想通過讓孩子躲避毛毛蟲效應,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習成績得以進步的話,引導孩子提高認知很重要。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學習進步的問題上,孩子的敵人就是自己,他需要面對與糾正的,同樣是從前與當下的自己。

3、 勤於交流,多借鑑

為什麼在毛毛蟲效應裡,所有的毛毛蟲都無法擺脫原先被設定的那個圈子,而沒有毛毛蟲主動離開隊伍,去到其他地方覓食,以此來維繫生命呢?

因為他們盲目跟風,隨波逐流,不僅沒有主見,還喪失了學習的能力,借鑑與分析的能力。

家長們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個方法是見效很直接的,那就是看看孩子的同學們都是怎麼學習的,同一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大同小異,他們對於事物的接觸也有相同部分。

與其坐井觀天,倒不如跳出舒適區,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多交流,多借鑑,才是進步的方式。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走出“毛毛蟲效應”,學會有效學習

孩子學習努力,進步卻很小,這是由於孩子沒能走出“毛毛蟲效應”的負面影響,讓擺脫固有偏執和依賴,學會有效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