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損失厭惡:贏與輸總是絕對的麼?

【行為經濟學】損失厭惡:贏與輸總是絕對的麼?

我覺得你一定聽過“損失厭惡”這個概念,很多成功學的書、暢銷書都引進了這個概念,我甚至聽說過高中老師在教他的學生“損失厭惡”這個概念。

讓大家瞭解損失厭惡當然是個好事,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否非常深刻地理解了損失厭惡。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告訴你損失厭惡是一種非理性行為,讓我們犯錯誤,而且我們經常覺察不到它,所以我們要避免犯這個錯誤。

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損失厭惡真的只給我們帶來各種錯誤和損失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普遍都有損失厭惡這種行為偏好?每當看見這種結果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一想,是不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損失厭惡曾經幫助過我們,所以這裡面我們一定要引進錯配的概念。

只有引進錯配的概念,我們才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損失厭惡。只有我們深刻理解損失厭惡之後,我們才可以避免甚至利用損失厭惡去獲得更大的利益。

①為什麼會有損失厭惡

對大多數人來講,100塊錢的損失所帶來不爽的程度遠遠要高於100塊錢的盈利帶來的快樂程度,這就是損失厭惡,它是不對稱的。由於有損失厭惡,導致大家會不想實現損失,尤其在你處於損失狀態的時候,你可能會去冒你平時不願意去冒的險讓你回本。

比如說在打高爾夫的過程中,如果你第一杆打得比較差,這個時候在第二杆、第三杆時就願意去冒險,哪怕專業的高爾夫球員都會有這種傾向,但是冒險反而使得他後面打得更不好。損失厭惡可不是人獨有的一個偏好,甚至連猴子都有。

下面我就要講一個猴子的實驗,這是Keith Chan的一個華裔當時在耶魯做助理教授的時候,用校醫院裡面的猴子做的實驗,當然他現在是優步的首席經濟學家。

這個實驗是好多年前做的,當時你要想訓練猴子去用硬幣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你要不停地用香蕉去交換,猴子學了很久之後,知道硬幣可以換香蕉。訓練好猴子用硬幣之後,你就可以跟猴子做交易,現在把做實驗的人分成兩組。

第一組人跟猴子做交易,猴子在籠子裡面,猴子給人一個硬幣,人給猴子一根香蕉。這個時候拿到硬幣之後人扔一下硬幣,如果是正面就再給猴子一根香蕉。經過多次交易之後,猴子大概知道如果跟這一組人做交易,平均一個硬幣可以換1.5根香蕉。

下面第二組做實驗的人跟猴子去做交易,這個時候如果猴子給人一個硬幣,人給猴子兩根香蕉,但是人再扔一下硬幣,如果是正面,人會拿回一根香蕉,經過很多次交易之後,猴子知道一個硬幣也能換到1.5根香蕉。

但有意思的是後面,我們再讓所有做實驗的人,A組和B組都站在一排,然後讓猴子自由過來交易,看看猴子會願意跟哪組人做交易,最後發現基本上所有的猴子只會願意跟第一組的人去做交易。

其實這兩組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在第一種情況下,這個猴子感覺它在處於盈利的框架下,扔一下硬幣還有可能多拿50%。第二種情況是在一個損失的框架下,雖然平均獲得的香蕉是一模一樣的。看見沒有?損失厭惡是在猴子裡都會有的一個行為。

你想,如果連猴子都有損失厭惡,基本上說明損失厭惡是由於進化過來的,那就說明損失厭惡在過去曾經幫助過我們生存和繁衍後代。

那我們就回到幾百萬年前,你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都是處於飢餓線和生存線的邊緣。假設那個時候每一個人平均一個星期要吃一隻鹿,也就是每個星期打獵要打到一隻鹿,這樣他才能生存。這一隻鹿就是參考點,多一隻鹿就是處於盈利的狀態,少一隻鹿就是處於虧損的狀態。

如果這個星期你很幸運打到兩隻鹿,你當然很開心了,但是那個時候可能沒有什麼儲存機制,打了兩隻鹿你也得把它們吃了,吃多一點撐著了,最後你多長一點點肉,可以讓你存活的概率增加一點。但是,如果這個星期都到了星期五你還一隻鹿都沒打到,那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非常地不爽,因為你可能就面臨生和死的區別了。

由於損失厭惡,給你極大的動力去外面打獵、捕魚,這樣能讓你生存下來的概率更高,或者你好不容易到星期五打到一隻鹿,然後另外一個人把你這隻鹿給搶了,這個時候你也會極其地不爽,你會有很大的動力去把這隻鹿搶回來。這樣的話由於別人知道你有極大的動力去做這件事情,他一開始可能也不敢去搶你的,因為他知道這樣會把你激怒,帶來的後果會很嚴重。所以你看,損失厭惡其實在那種環境下,應該是達到幫助我們生存和繁衍後代的一個機制。

剛剛講的是損失厭惡給我們更大的動力出去捕獵,或者更大的動力去把別人搶我們的東西給搶回來,但是不光是動力,其實到星期五如果你沒打到獵的話,你知道如果再有兩天打不到獵你可能就死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更加願意去冒平時不願冒的險,這也會導致我們像打高爾夫一樣,輸了球之後你會更加願意去冒平時不願意冒的險。所以你看,損失厭惡讓我們更加有動力去努力工作,同時也給我們更多的動力去冒各種險。

剛剛講的都是進化論的一些假設,有沒有科學的證據呢?也是有的,我們前面第一模塊講了一些神經元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從神經元裡面提出一些證據。比如說掃描大腦發現,我們的杏仁體和心跳對恐懼、害怕、憤怒這種照片,反應是非常快而且激烈的。比如說在你眼前晃一下恐懼的照片,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你看到過這張照片,但是你的心跳已經加快了,你的杏仁體也已經反應很大了。但是如果在你眼前晃一張特別開心的照片,這個時候你的杏仁體、心跳都沒有反應,而且你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你看見過它。

所以這是不對稱的,當然不對稱也是由於我們進化過來的結果。當人特別害怕的時候可能旁邊有危險,當對方特別憤怒的時候你要反應特別快,因為他憤怒的時候可能就會扁你。所以說人對有可能帶來損失的東西一般都反應特別快,但是對快樂的東西的反應就沒有那麼快。這裡面我要強調我們的大腦對盈利和損失的反應是不對稱的。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對稱的例子,比如說哥們兒之間的關係,你和幾十年的哥們兒喝過100次酒,經歷過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哥們兒只做了一兩次對不起你的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夠地道的事情,你和你哥們兒之間的友誼小船可能就翻了。

好,真正理解了損失厭惡的根源,這個時候一些稀奇古怪的現象你可能就能看得懂了。我們下面講幾個應用,一些是在公司管理中的應用,一些是在宏觀經濟中的應用。

先講一個在公司管理中的應用,最簡單的一個東西就是工資的“下行粘性”。假設你是公司老闆,你現在有100個員工,每個員工的工資是100萬每年,現在經濟形勢比較差了,你的盈利沒那麼多了。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裁員兩個人,一個是每個人的工資降低兩萬,你會選擇哪一個?有經驗的老闆應該都會選擇裁員,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是可能這是對公司來講最好的一個行為。

你想如果你不裁員,每個人的工資降兩萬,這個時候由於員工都有損失厭惡,過去工資是100萬,現在變成98萬,他們的心情會非常地不爽,工作的積極性會很不高,這樣的話其實是很不好的,導致大家的效率很低。

但是,如果你這個時候裁員兩個人,效果就不一樣了,剩下的人的工資還是100萬,並沒有降低,他們就沒有損失厭惡。而且沒有被裁的人還會挺感激你的,自己不是那兩個中的一個,他們就更加有動力去努力工作。所以說這對公司來講是很好的行為。

如果你裁了這兩個人的話,會導致這兩個人很慘,因為本來經濟形勢就不好,他們丟了工作,再找工作其實是更難的。如果每個人都降低兩萬工資,其實對這100個人的生活都沒有太多影響,但是由於有損失厭惡,為了公司的利益,提高公司的效率,很多老闆還是會選擇去裁員。

我們就把前面這個現象叫做工資的下行粘性。工資的下行粘性還有什麼其他的應用呢?其實它在宏觀經濟裡面也有應用,這跟通貨膨脹有關。比如說津巴布韋的錢還不如廁所的紙貴,因為極高的通脹導致整個經濟形勢都不穩定。但是其實適當的通脹是有好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有損失厭惡,導致工資的下行粘性。

大家考慮下面兩種情況:

國家A的通脹是6%,這一年工資上漲3%,實際工資其實下降了3%。

國家B的通脹是0,今年的工資下降2%。

你想哪個國家的公民會覺得更加開心呢?其實應該是國家A的人更加開心,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工資特別敏感,工資上漲了他們開心,而對通脹一般是沒有那麼敏感的,可能感覺不到,尤其是適當的通脹。但是國家B的公民感覺到自己的工資下降了,那會極度痛苦。所以說雖然第一種情況按購買力來講下降得更多,但是它的公民會感覺生活條件更好了,自己會更加開心。

當然我相信在聽課的你一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工資上那種小把戲可能還影響不到你,但是我告訴你,剛剛那個例子背後的邏輯其實有更廣泛的應用,它叫做框架效應。

什麼是框架效應呢?就是同一個東西在一種框架下,可以顯示出它是處於盈利的狀態,但是你放在另外一個框架下,顯示出它是個損失的狀態。

比如說剛剛的例子中由於有通貨膨脹的存在,導致本來工資是下降的,但是它其實顯示工資是在上升。框架效應的影響非常大,也特別廣,它已經被很多商家使用。

下面給你講一個例子,這是好多年前信用卡剛剛興起的時候。當時信用卡公司跟很多零售商有一些官司,因為信用卡有3%的手續費,所以很多零售商家不開心。如果你用信用卡買東西,他們會把價錢提高3%,這樣的話信用卡公司肯定也不開心,因為這樣大家可能就不用信用卡了,所以最後導致信用卡公司跟零售商家,尤其是加油站打了挺久的官司。

信用卡公司發現自己基本贏不了了,所以它跟商家,尤其是加油站提出了下面一個建議,說我不跟你們再打了,但是你們要滿足我一個要求。你們用信用卡收的錢一定要叫做常規價格,用現金付的錢叫做打折價,而不能說用現金付的錢叫做常規價格,用信用卡付的錢叫做額外收費。

其實都是一樣的,商家可以收不同的價錢,用現金便宜一點,用信用卡貴一點,但是名字一定要叫好。你看在信用卡公司建議的框架下,你用現金付錢只會省一點點錢。但是如果是後面這種叫法的話,那你每次用信用卡付錢都會額外損失3%,你會特別不爽,這樣的話大家可能就不用信用卡了。最後大家都知道了,雖然信用卡公司輸了官司,但是其實它還是贏得了客戶,主要是因為它設計了一個非常聰明的框架效應。

②什麼是處置效應

好,剛剛我講了損失厭惡的根源,以及損失厭惡引起的框架效應和框架效應的各種應用。下面我要講損失厭惡的一個最重要的應用,就是在股票市場中的應用,我們首先要引進一個概念,叫做處置效應。

還記得上節課我們講的一個例子嗎?就是說你買了兩個股票,股票A是100塊錢買的,現在漲到150塊,股票B是100塊錢買的,現在跌到80塊,問你會賣哪個股票?大多數人都會賣第一個股票,也就是漲了的那個股票。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有兩個原因,這是學術界還在爭論的一個東西。

第一個原因就是前面已經有研究發現,當大家處於賬面盈利的狀態,就想鎖定自己的盈利,這是人的一個本性;當賬面虧損的時候,會有更加冒險的一個傾向。所以說當你盈利的話當然就會賣掉那個贏錢的股票,這是一個正常行為。

但是損失厭惡也告訴我們,人不喜歡損失,喜歡回本,所以說你會厭惡去實現你的損失,那輸了錢的股票,當然就不會賣了。

人會賣掉贏錢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輸錢的股票,這種傾向叫做處置效應。基本上處置效應可以認為是由於大家的參考點依賴和損失厭惡引起的一種交易行為,這種交易行為是不是個偏差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種交易行為會不會導致投資者輸錢。

下面是早期特倫斯·奧丁用一些個人賬戶裡面的數據做的研究。他發現那些投資者賣掉的他們過去贏錢的股票,將來每年的收益率反而比正常股票要高出大概2.35%左右;被投資者繼續持有的輸錢的股票,平均每年的收益率比正常股票要低出1.06%左右,基本上加起來就導致他們損失3.5%左右。

你想,就是由於人的參考點依賴和損失厭惡這個偏差,導致他們有處置效應,處置效應就導致他們每年的收益率平均要損失大概3.5%左右。

教你一招:利用損失厭惡提高收益

那是不是我們可以利用處置效應來導出一個投資策略?

思路是這樣的,由於大家有這種交易行為,會導致一些股票被高估或者被低估,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去買那些被低估的股票,去賣空那些被高估的股票?

哪些股票會被高估和低估呢?你想,前面的處置效應講的是什麼?如果在一個股票上很多人都贏錢了,大家會想把它給賣掉,在一個股票上輸錢了,大家會繼續持有它。

如果股票A過去六個月平均收益率是很高的,股票B過去六個月平均收益率是很低的。你覺得股票A和股票B哪個股票會被高估,哪個股票會被低估呢?

先看股票A,股票A過去六個月收益率很高,收益率很高一定是不停地有好消息。如果很多人都是在六個月前買的股票,那當時很多股票持有人就處於盈利的狀態,那麼他們就會想去實現盈利,賣掉它。雖然有好消息不停地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人在賣,所以在很多時候這些好消息並沒有完全反映出來,你可以想一想,過去六個月收益率高的股票其實可能由於處置效應反而被低估了。

再看過去六個月收益率低的股票,它的收益率低可能是由於有壞消息。但是如果很多人是六個月前買的股票,那很多人就處於虧損的狀態。虧損的狀態有壞消息來了他們還不賣的話,那麼很多壞消息就沒有完全被反映出來。所以說,這六個月收益率低的股票可能平均來講反而被高估了。

一個簡單的策略是什麼呢?

就是買入那些相對來講被低估的,也就是過去六個月收益率比較高的股票,同時賣空那些相對來講被高估的,也就是過去六個月收益率比較低的股票。這個策略平均來講在美國曆史上是非常掙錢的,不光在美國股市上,在歐洲股市上都是非常掙錢的一個策略,平均每個月大概有1%左右的超額收益率。

這是我們找策略的一個基本思路,先從偏差中引起了交易上的行為,從交易上的行為去做策略。

所以剛剛你看到由於處置效應,你要買入過去六個月收益率高的股票,同時賣空過去六個月收益率低的股票,這個策略叫做動量投資策略(momentum)。剛剛講的是美國人的處置效應,那中國人是不是也有處置效應?因為剛剛講過損失厭惡是人類的一個普遍現象,所以中國人應該也會有處置效應。

美國休斯頓大學的吳國俊和馬克,用中國的數據做了一個研究,用的是上海一個大券商裡面幾萬人的數據,大概發現了中國人的處置效應其實比美國人更強。

如果中國人盈利了7%~8%,跟虧損2%~3%去比,你盈利7%~8%賣掉這個股票的概率大概是虧損2%~3%賣掉它的概率的3~4倍,所以中國人的處置效應是非常強的。而美國人一般只會高出50%左右。而且他們的研究發現,因為每個人的處置效應是不一樣的,那些處置效應越強的人,其實輸的錢是越多的。

那是不是處置效應在中國也會導致動量投資策略?剛剛講過的那個策略,過去六個月收益率高的股票將來收益率也會高,過去六個月收益率低的股票將來收益率也會低。我可以告訴你,在中國是沒有這種現象的。

為什麼呢?回頭我們會細講,這是中國跟美國不一樣的地方,雖然這個偏差是一樣的,但是最後導出來的策略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時候美國人可以用的策略在中國不一定適用,具體的根源我們最後一節課再講。

剛剛我們主要是講了,損失厭惡引起的一個交易行為叫做處置效應,再從處置效應導出了一個投資策略叫做動量投資策略。下面我們用處置效應,去改進一下已知的策略。

下面講的是耶魯大學的一個博士生做的一篇博士論文,他就因為這篇博士論文找了一個挺好的教職,在波士頓大學做助理教授。當時他在唸博士,唸了五年,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成果其實就是下面要講的東西。

歷史上有一個比較有名的策略叫做內幕交易策略,這裡面講的內幕交易策略當然不是指違法的那個內幕交易策略,而是指內幕人員做的一些策略。比如說如果你要想去買一個股票,正常來講應該怎麼做?你應該去不停地研究這個股票,研究它所有的財務報表、歷史、它的競爭者。最後你發現這個股票可能被低估了,就要去買它。同樣,如果你想賣掉這個股票,也是要不停地研究,如果發現它可能會跌,你就去賣掉它,你可以做很細的研究。但是我可以說,無論你做多少研究,可能你對這個股票的理解都沒有這個股票的CEO、大股東懂得多,理解得深,這應該是可以被人們接受的。

所以說一個非常簡單的策略是什麼呢?

跟著那些大股東、CEO、高管去做買賣,這些大股東和高管叫做內幕人員,所以這個交易叫做內幕交易,因為這些內幕人員的任何買賣,都要報備證監會、報備SEC。所以說這個策略是可行的,他們說要買,你就跟著他們買,他們說要賣,你就跟著他們賣。

這個策略在歷史上早期確實是挺掙錢的,但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從80年代到現在,這個策略每年只能掙5%。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人知道這個內幕交易策略,就都會跟著內幕人員去做買賣,那這個策略自然就沒有那麼有效了,所以導致現在它每年只有5%左右的超額收益率。

下面我們看看怎麼用剛剛講過的處置效應去改進這個投資策略。這是一個極其聰明的改進方法。

我假設內幕人員買了兩個股票,A和B,兩個股票的高管以前都是100塊錢買的。股票A跟前面例子一樣,從100塊錢漲到150塊,現在內幕人員把它賣掉了;股票B是從100塊錢跌到80塊,現在內幕人員也把它賣掉了。你覺得內幕人員賣出的哪隻股票含有的信息量大?

你想,股票A從100塊錢漲到150塊,把它賣掉,是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正常人都想鎖定盈利,所以它可能不一定含有什麼壞的信息,只是想把它賣掉。B是從100塊錢跌到80塊,這個時候內幕人員在賣,是違反人性的行為,我們中國人把這個東西叫做“割肉”。

你想這些內幕人員都在“割肉”,一定是含有更多的信息量,可能是內幕人員覺得這個股票將來真的不行了,所以要忍痛割肉了。

所以說,你要跟著那些內幕人員去做買賣的話,如果是正常的處置效應,股票漲了他們把它賣了,不一定是含有壞的信息,你不用跟著他們去賣。但是如果股票真的跌了你跟著他們去賣的話,這個時候確實是更有用的,因為它可能真的含有更多的信息量。

如果我們把這個策略稍微改進一下,內幕人員在買,你就跟著他買,內幕人員在賣,尤其是在實現損失的時候你跟著他賣,他在實現盈利的時候你不用跟著他賣,你可以把你的策略的收益率從每年5%提高到13%。你看見沒有,同樣只是把處置效應跟這個內幕交易策略結合起來,你就可以把你的策略的收益率提高100%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