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有2億人在假裝學習少年強呼“時間缺稀”效應

這是大三學生的時間安排表:

早上8點~8點半:

吃早餐的同時,不忘聽ESL英語;

早上8點半~11點半:

下課的間隙,打開訂閱的微信公眾號,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

中午12點~下午1點半:

在喜馬拉雅訂閱了一個PPT課程,趁著午休的時間,趕緊學起來;

下午2點~6點:

下課的間隙,不忘刷刷知乎、微博,看這周有什麼熱點社會新聞,網友的評價如何;

晚上8點~11點:

要麼刷《曉說》,要麼刷《奇葩說》,任何可以“學習”到新東西的視頻節目,都不放過。

與學校的其他人相對比,他確實算是很“努力”的了。

在中國,每年有2億人在假裝學習少年強呼“時間缺稀”效應

“你覺得這樣的日子,不累人嗎?”,我問道。

“啊,有時候確實挺累的,但想想自己是在學習,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了”。他這樣回答道。

從他佈滿血絲的眼神,萎靡不振的精神可以看出,他過得一點都不快樂,想必所謂的“學習”,只不過是自我安慰吧。

對於假裝在學習的大三學生來說,什麼才是最為稀缺的?當然是時間了,一天只有24小時對他而言,簡直太少,他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當一個假裝學習的人越是感覺時間不夠用,他就會把自己擁有的時間給安排地滿滿的,不留下任何一點空白

在中國,每年有2億人在假裝學習少年強呼“時間缺稀”效應

於是他就像一根時時緊繃的琴絃,抱著學習的名義,一刻都沒有放鬆過,到最後,反而非常容易出現裂痕,乃至斷裂。

一邊是自己給自己強加“時間稀缺”的幻覺,從而為自己的認知帶寬增添不少無謂的負擔,一邊是苦苦堅守“堅韌不拔”的內在形象,導致顧此失彼,過得十分疲憊。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很多人在完不成計劃的時候都不會進行反思,而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未完成的痛苦中。完不成計劃,首先要去想這樣的計劃真的適合自己麼,接著,自己在完成計劃的時候效率和方式是否正確。最後.自己在未完成的計劃裡獲得了什麼,要做出什麼樣的改正才能有效率地完成自己所能達到的任務

只需每一天進步一點點都即可

在中國,每年有2億人在假裝學習少年強呼“時間缺稀”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