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年有2亿人在假装学习少年强呼“时间缺稀”效应

这是大三学生的时间安排表:

早上8点~8点半:

吃早餐的同时,不忘听ESL英语;

早上8点半~11点半:

下课的间隙,打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中午12点~下午1点半:

在喜马拉雅订阅了一个PPT课程,趁着午休的时间,赶紧学起来;

下午2点~6点:

下课的间隙,不忘刷刷知乎、微博,看这周有什么热点社会新闻,网友的评价如何;

晚上8点~11点:

要么刷《晓说》,要么刷《奇葩说》,任何可以“学习”到新东西的视频节目,都不放过。

与学校的其他人相对比,他确实算是很“努力”的了。

在中国,每年有2亿人在假装学习少年强呼“时间缺稀”效应

“你觉得这样的日子,不累人吗?”,我问道。

“啊,有时候确实挺累的,但想想自己是在学习,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了”。他这样回答道。

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神,萎靡不振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过得一点都不快乐,想必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吧。

对于假装在学习的大三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为稀缺的?当然是时间了,一天只有24小时对他而言,简直太少,他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当一个假装学习的人越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他就会把自己拥有的时间给安排地满满的,不留下任何一点空白

在中国,每年有2亿人在假装学习少年强呼“时间缺稀”效应

于是他就像一根时时紧绷的琴弦,抱着学习的名义,一刻都没有放松过,到最后,反而非常容易出现裂痕,乃至断裂。

一边是自己给自己强加“时间稀缺”的幻觉,从而为自己的认知带宽增添不少无谓的负担,一边是苦苦坚守“坚韧不拔”的内在形象,导致顾此失彼,过得十分疲惫。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很多人在完不成计划的时候都不会进行反思,而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未完成的痛苦中。完不成计划,首先要去想这样的计划真的适合自己么,接着,自己在完成计划的时候效率和方式是否正确。最后.自己在未完成的计划里获得了什么,要做出什么样的改正才能有效率地完成自己所能达到的任务

只需每一天进步一点点都即可

在中国,每年有2亿人在假装学习少年强呼“时间缺稀”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