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年年進口,印度卻年年出口?

中國和印度均為四大文明古國,兩國在歷史中均經歷過糧食短缺問題;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年年進口,印度卻年年出口?

隨著人口規模的暴增,目前印度國家總人口大約為13.26億人(2016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排名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約為13.71億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約為13.40億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約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約為552300人,臺灣地區人口約為23162123人。

截至2018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億人。

大量的人口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按照每人每天按0.4公斤計算人均糧食消耗量:

中國每年的糧食消耗量約為2億噸,印度每年的糧食消耗量約為1.94億噸;

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為印度贏得了在1947年完全獨立的局面;

但是糧食短缺問題一直無法得以解決,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開始實行“綠色農業”,才得以解決糧食嚴重短缺問題;

中國的建國時間與印度相隔不遠,在20世紀50年代也面臨了諸多糧食短缺問題,特別是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DYJ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副食品短缺危機。

隨著1964年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糧食短缺問題逐漸得到了改善和解決;當時任職於湖南省安江農校的袁隆平最先發現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帶領助手們開展了有關研究。通過一系列重大突破,1972年袁隆平團隊率先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此後通過大協作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最終解決了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年年進口,印度卻年年出口?

1969-1980中印農用地佔比

但是,為什麼同為人口大國,中國每年卻大量進口糧食,印度卻連連出口呢?


第二、三產業發展不足,糧食換外匯

作為糧食生產大國的印度,農業在國家GDP中的比重較高(2016年佔比為17.4%);而早在2014年我國農業在國家GDP中的比重已降到10%以內,僅為9.8%;

印度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佔比不足,在出口中僅能重點依託糧食換外匯,從而陷入了糧食大量出口的圈子裡。

機械化規模化種植 增強糧食產出水平

中國利用機械化、現代化、規模化種植的方式,通過集約地方式在少量的土地中創紀錄的糧食產出;自1978年至今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翻一倍有餘,而農用地佔比僅提升約12%左右。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年年進口,印度卻年年出口?

2000-2016中印農用地佔比


糧食戰略儲備 導致進口量增多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年年進口,印度卻年年出口?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華經產業研究院

我國2019年6月進口零食840萬噸,同比下降了25.3%;進口糧食大多來自美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阿根廷、烏拉圭、烏克蘭等國;其中在2018年巴西大豆佔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75.1%,達到6610萬噸,美國大豆受關稅影響,雖然大幅下降,但也達到1664萬噸;在小麥進口市場,因2018年澳大利亞小麥大幅減產,美國關稅問題等,加拿大、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小麥進口量激增,其中加拿大的小麥進口量就達到了50%左右。

目前,中國多地出現了搶購糧食的行為,實際上我國的糧食產量、糧食儲備均十分完備,無需屯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