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比做更重要

當細碎的石子有了夢想,它便日積月累的鑄成了一座巍峨的大山;當青翠的小草有了夢想,它便蔓延成了一片廣闊的草原。但如果只是抓住夢想的背囊,而坐等其成,不跋山涉水,那又何來的擴大遼遠呢?可見,只有把想和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造成那令人歎為觀止的美妙。

想和做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想,為我們指明方向。做,領導我們走向終點。光想不做只落空,只做不想終敗事。無論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將“想和做”這對血脈相承的親兄弟硬生生的分離。在盧瑟福從阿爾法粒子散射的實驗中發現了原子數不符,於是他堅持試驗,終於證實了中子的存在,從而推動了原子物理學的發展。

想因做變得真實。我們反思自己推敲他人,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亞里士多德認為,推一個物體,當不再推它時,物體會歸於靜止。一千年以後,伽利略對這個似是而非的論斷提出質疑,並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終於,他用實驗推翻了這個結論,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可見,想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做會給想以論證,到底對不對做了才會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我們的想去試驗論證以確保真實。

我們要在做中去想,去探索。哥白尼說過:“人的天職在於勇於探索”。在做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想,勤想,敢想,要帶著想上路讓想和做同行不斷上下求索,去獲取知識,獲得真理。

同時,想也比做更重要,想並不是簡單地去想,也要靈活地想,不能僵硬地思考問題,要靈活運用理論,並在理論的指導下解決具體的問題。

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大勢已去。於是落荒潛逃一鬨而散。事後,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佈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什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拼死掙殺。”

只有在“想”的指引下,“做”才能不盲目,才能更容易地走向成功。十九世紀下半頁,德國奧托發明煤氣點火式內燃機,法國狄賽爾發明柴油壓燃式內燃機,都直接以法國科學家卡諾,英國科學家凱爾文建樹的“熱力學理論”為指導,開創了科學性技術發明的先河。他們雖然也都歷經坎坷,但是,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畢竟尋得許多捷徑,減少了許多周折與時間。

不管做什麼事,怎麼做,什麼事做,都需要規劃好,思考好,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做”的成功率。中國新聞記者鄒韜奮說:“理論是實踐的眼睛。”足以證明想比做更重要得多。“想”是明燈,照亮夜晚的道路,使“做”不再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