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了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兩個年輕人相遇、相愛、互相承諾終生,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他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兩個敵對幫派間的仇視,最終抹殺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這就是《西區故事》。

《西區故事》最初來源於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家阿瑟·勞倫斯將兩個家族之間的鬥爭,轉變為紐約城裡兩個幫派的衝突,成就了一部歷經時間與文化差異仍散發魅力的音樂劇。

目前,音樂劇《西區故事》正在上海文化廣場熱演,一直演到12月6日。

演了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里程碑”式的音樂劇

首演於1957年的《西區故事》,是音樂劇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該劇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背景設定在1950年代的紐約貧民區,主人公的名字也變成了託尼和瑪麗亞——他們來自紐約貧民區兩個勢不兩立的幫派(鯊魚幫、傑茨幫),雖然深深相愛,卻最終慘死於幫派間的仇恨中。

音樂劇的主創團隊堪稱“夢之隊”:劇本作者是百老匯當時公認的第一編劇阿瑟·勞倫斯;曲作者是風頭正勁的指揮家萊奧納多·伯恩斯坦;編舞傑羅姆·羅賓斯在百老匯一呼百應;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後來排演過《劇院魅影》;詞作者斯蒂芬·桑德漢姆當時還是21歲的新手,後來成長為“美國音樂劇之父”,與英國的韋伯並稱“雙子星”。

演了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在此之前,沒有一部音樂劇像《西區故事》這樣揭露社會黑暗,充滿格鬥和兇殺;劇中對白極少,舞蹈成分尤為耀眼,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現代舞,羅賓斯完全調動了舞蹈的戲劇性功能,遒勁有力、活力四射;伯恩斯坦以管弦樂團的編制,創作出融合古典樂、拉丁樂、爵士樂風格的配樂,突破了傳統歌舞片的大片廠風格,注入年輕人熱情狂放的時代特色,與舞蹈場面的結合絲絲入扣。

60年來,《西區故事》盛演不衰,斬獲了包括奧利弗獎、託尼獎在內的7項大獎。因為音樂劇太過成功,1961年,好萊塢導演將其翻拍成電影,在第3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抱走了10項大獎。這個記錄直到1997年《泰坦尼克號》問世才被打破。

演了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喬伊·麥克尼利

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此番來到上海的《西區故事》,由傑羅姆·羅賓斯的學生喬伊·麥克尼利創作於12年前,這也是全球唯一復排羅賓斯原版編舞的版本。

在新版中,麥克尼利還原了傑羅姆·羅賓斯的創作,又融入了21世紀的全新審美。

麥克尼利解釋,60年來,不管是戲劇本身,還是舞臺技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版無論是佈景、燈光還是音響都進行了改進。

“最重要的區別是,演員的著裝儘量簡化,更性感,露出了更多皮膚,更符合當下的審美品味,觀眾看了會自動代入,‘我也想穿這樣的衣服,擁有這樣的故事。’”

正如《西區故事》的原創者選擇啟用新人而非成名演員,麥克尼利也選用了不少美國新人演員——所有演員都是在百老匯發掘,這些年輕人彷彿是生活在這部作品中的人物,渴望用歌舞和表演表達一切。

“這是一個青少年之間的故事。這意味著每個演員應該在差不多這個年紀,才能具備角色所要求的那種狀態和活力。”麥克尼利說。

演了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託尼的扮演者凱文·哈克說,“一開始我沒有足夠的自信,慢慢的,我發現在舞臺上演戲就像是做託尼自己,如何在舞臺上找到自信,正是我從託尼身上學到的東西。”

在1957年的百老匯,《西區故事》為什麼能成為“里程碑”式的音樂劇?

麥克尼利認為,1950年代的百老匯音樂劇盛行喜劇,然而《西區故事》開啟了悲劇結尾,更像真實的生活,“至此之後,百老匯有了更多貼近現實和生活的音樂劇,比如講述艾滋病人、精神病人、連環殺手的音樂劇。”

另外,此前的音樂劇更看重歌唱,不是很在意舞蹈,而在《西區故事》裡,舞蹈和音樂一樣重要,成為敘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拿掉舞蹈會影響你對整個故事的理解。所以,不管是音樂愛好者,還是舞蹈愛好者,都很喜歡這部劇。”

再者,以往的音樂劇演員“歌舞分離”,演員負責唱,伴舞負責跳,但在這部劇裡,舞者和歌者的身份界限並不清晰,每個角色都兼具了歌舞的戲份。

《西區故事》詳述了因種族衝突、文化衝突帶來的傷害,不管在哪個國家上演,都能引起當地觀眾的共鳴。

麥克尼利認為,這也是為什麼《西區故事》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劇中故事至今仍發生在每個國家的每一張報紙上,很多地方比如美國和墨西哥,歷史上就積壓了很多情緒,文化衝突每天都在發生,他們不能理解和自己不同的種族,不能體諒彼此的感情,滋生暴力,扼殺希望。《西區故事》讓我們反思,這就是它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