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美國藍光50週年紀念版封套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版本的《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2021)將於明年做全球發行,拍攝工作於2019年10月殺青,後期製作工作也於今年6月完成,本來定檔在今年年底做全球放映,目前公映的排期預計為2021年12月10日。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直對《西區故事》懷有濃厚的熱情。早在2014年,他就曾提及對《西區故事》的喜愛,當時他曾談到“《西區故事》是我最喜歡的百老匯音樂劇之一,它有著偉大的旋律和歌詞,它一直在我的腦海裡”。那這部《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為什麼會讓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直難以忘懷並且要翻拍呢?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2019年8月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於新版《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2021)的四位主演合影

翻拍電影總是有風險的,很少有電影製作人能像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那樣無限地擴展自己,如果成功的話,將展示他在各種不同類型影片中的才華,同時也給他一個機會去做一些他從未做過的事情。畢竟他已經74歲了,仍願意去冒險的精神值得所有的電影后輩學習。

1961年原版《西區故事》電影由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1918-1998)和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1914-2005)聯合執導,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1938-1981)、理查德·貝梅爾Richard Beymer、拉斯·坦布林Russ Tamblyn、麗塔·莫雷諾Rita Moreno主演。講述來自紐約西區兩大對立幫派中的成員相愛,因各自幫派的不同立場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該片獲得196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女配角等十項大獎。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外景地,導演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懷斯前右側)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穿風衣者)和攝影丹尼爾·L·法普Daniel L.Fapp(懷斯後右側)正在攝影機前商量如何拍攝

而電影《西區故事》則脫胎於百老匯音樂劇,當時這部音樂劇的創作彙集了美國音樂戲劇界各領域的知名人士,劇本作者是當時百老匯公認的第一編劇亞瑟·勞倫特斯Arthur Laurents(1917-2011),曲作者是音樂界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編舞是百老匯舞蹈界的著名編舞傑羅姆·羅賓斯,製作人兼導演哈羅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1928-2019)在百老匯也非常出名,歌詞作者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當時還是新手,後來成為百老匯音樂劇作詞和作曲巨匠。這些能人的加盟,為歌舞劇《西區故事》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1957年百老匯音樂劇《西區故事》首演排練的影像

《西區故事》在百老匯成功後,便作為百老匯的保留節目,久演不衰。它的誕生是音樂劇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創作集中了當時美國藝術界最優秀的製作人,它所展示出的藝術魅力,為音樂劇的創作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準,作為一部一經上演便長盛不衰的經典音樂劇,那感人至深的劇情、魅力十足的音樂以及恰如其分的舞蹈都成為音樂劇中的傳世經典。

《西區故事》正是羅姆·羅賓斯最為得意的一部代表作,他創造性地引入芭蕾,將現代戲劇、現代歌舞、現代芭蕾和諧地融為一體,打破了傳統歌舞片的陳舊模式,為現代歌舞片闖出了一條新路。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1957年百老匯音樂劇《西區故事》首演排練時,彈鋼琴的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

1961年,電影導演羅伯特·懷斯與傑羅姆·羅賓斯合作,運用電影手段,將《西區故事》相當完美地再現在銀幕上。影片從攝影棚佈景的圈子裡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部貧民區為背景,展現了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流氓阿飛的暴力活動情景。電影的拍攝手法也仿造了音樂劇的形式,開場前序曲和中場休息讓人彷彿身處劇場觀看音樂劇一般。

《西區故事》是美國“街頭音樂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其中許多歌舞場面都是在真實的環境中展開,傑羅姆·羅賓斯設計的舞蹈動作奔放明快,充滿活力,頗具紐約芭蕾舞劇團的風格,加上導演羅伯特·懷斯的處理富於跳躍感與社會氣息、攝影機的移動自如,結果使影片大獲成功。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片中許多歌曲如《瑪利亞》、《晚上再見》等都隨著影片的熱播而迅速流傳開來。《西區故事》使得羅伯特·懷斯榮獲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同時羅伯特·懷斯還是這部影片的製作人。

當時美國好萊塢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間,對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來的人才比較推崇。《西區故事》觸及種族矛盾問題,音樂的處理頗有獨到之處,充滿美國式的活力,這些迎合了時代潮流與大眾所好,在首演5年後由被譽為“屬於具有政治意識的娛樂流導演”的羅伯特·懷斯執導的電影版本著實為《西區故事》在託尼獎角逐中的失利贏回了面子。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這部影片不僅迎合了大眾的口味,而且因其獨創性也深得輿論界好評。從攝影棚佈景到紐約街頭,從曼哈頓西北部貧民區為背景,在銀幕上展現了一出現代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

因此獨佔第34屆奧斯卡10項大獎,其獲獎項之多僅次於《賓虛Ben-Hur》(1959)》、《泰坦尼克號Titanic 》(1997)及《魔戒3:國王歸來/指環王3:王者無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1957年百老匯音樂劇《西區故事》首演排練的影像

1957年7月8日,音樂劇《西區故事》帶上服裝和佈景的彩排正式開始。經過數百天精雕細刻的創作,《西區故事》終於在兩個月後誕生。首演之際,該劇的作曲、美國著名音樂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出版了該劇的創作日誌,以日記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了《西區故事》的來龍去脈。

1949年1月6日,倫納德·伯恩斯坦收到了傑羅姆·羅賓斯的一封信,傑羅姆·羅賓斯看到報紙上刊登的紐約東區街頭青年團夥們鬥毆造成悲劇的報道,心裡很有感觸,於是他邀請倫納德·伯恩斯坦和劇作家亞瑟·勞倫特斯合作創作一部現代意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西區故事》。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作曲家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倫納德·伯恩斯坦雖然並不認識亞瑟·勞倫特斯,但是他記得曾經看過他寫的《勇敢者之家》,當初被感動得像個孩子。倫納德·伯恩斯坦對這種創作組合感到興奮。

他們想把它詮釋為一個猶太男孩和一個意大利天主教女孩之間坎坷的愛情故事。希望能以音樂喜劇的創作方法講述一個悲劇故事,這種嘗試史無前例,如果成功,那將對於美國音樂劇的創作開闢一條新路。

在《西區故事》中的舞蹈也不僅僅是芭蕾舞和爵士舞的結合,還融合了各種舞種,比如歌曲《曼波》和《美利堅》中就有古巴和西班牙的舞蹈風格。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場景,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和理查德·貝梅爾Richard Beymer

可以說,大量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舞蹈,在增強音樂劇舞蹈表現力的同時,也拓寬了表演的範疇。人們突然意識到,拉丁美洲舞蹈中有如此多可以借鑑的東西。傑羅姆·羅賓斯自己也對《西區故事》中能有那麼多機會來表現各種舞蹈而感到高興。

事實上,傑羅姆·羅賓斯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一直很有興趣,對新鮮舞蹈的吸收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在1951年的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1956)中,他就親自遠赴遠東學習舞蹈,在之後的《屋頂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71)中,他又專門研究猶太人婚禮中的舞蹈,使舞蹈和故事更相配。這些新風格的加入,無疑為音樂劇的創作加入了新鮮血液。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片場,導演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右抬腿者)正在給喬治·查金思George Chakiris(左)做動作示範

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區故事》是傑羅姆·羅賓斯結合以往經驗的全新創作。他認為舞蹈演員的價值與芭蕾功底沒有必然聯繫,演員應該有更大的空間來展示才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拓寬舞蹈的表現力,不能侷限在芭蕾舞中。這是他為美國音樂劇發展作出的一大貢獻。

傑羅姆·羅賓斯在《西區故事》中的大膽改革和創新使得他繼著名音樂劇編舞阿格尼斯·德·米莉之後又一次為音樂劇舞蹈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當年託尼獎的最佳編舞獎,成為百老匯舞蹈界的龍頭老大。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傑羅姆·羅賓斯在《西區故事》中的舞蹈不僅數量多,而且難度大,對於一部舞蹈語言同音樂語言一樣重要的劇目來說,演員跳不好舞是不可想象的。

為此,傑羅姆·羅賓斯在挑選演員時的要求極高。按照以往百老匯的慣例,挑選演員一般重視歌唱能力,對舞蹈素質的要求並不很高,只要形象好、有一定肢體表現力就行。

但傑羅姆·羅賓斯卻必須打破陳規,以現實的尺度來選擇演員,不管是當紅明星還是無名小卒,只要適合這個角色就大膽起用。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宣傳照,理查德·貝梅爾Richard Beymer

像飾演託尼的演員理查德·貝梅爾就是新人,當他得知自己被選為男主角簡直不敢相信,由此可見一斑。正因為他的苛刻要求,以至於正式排練的時間只有8個星期,而演員的挑選工作卻長達一年。

由於舞蹈的要求,也改變了《西區故事》招聘演員的方式。在最初的製作中,創作者們認為尋找的舞蹈演員必須既能演、又能唱,而事實上,除了託尼和瑪麗亞(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飾演),歌唱是三者中最後才應考慮的。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國臺灣DVD版封套

在當時其他的許多舞蹈份量很重的音樂劇中,往往是將演員分為合唱演員和群舞演員進行招聘,而在《西區故事》中,卻不得不因為舞蹈的苛刻需要,而取消了合唱演員的招聘。

而幸運的是,這一做法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對歌唱演員的要求卻也是不謀而合,倫納德·伯恩斯坦一開始就認為不應該選用那些經過專業訓練的歌唱演員,因為太多技巧和過分雕琢的演唱容易抹去每個演員的個性,破壞戲劇中朝氣洋溢的氣氛。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片場,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正在給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講戲

儘管對於非專業演員來說要處理《今夜五重唱》和其他一些要求較高的場景確實有不少難度,但倫納德·伯恩斯坦還是堅持不用受過專業訓練的聲音。這在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百老匯還慣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的背景下,確實是並不多見的。

在《西區故事》中,傑羅姆·羅賓斯給每一個舞蹈演員都分配一個角色,沒有兩個角色會跳一樣的舞蹈,而且每人都有一個名字,從而使每個演員都是獨立有個性的。傑羅姆·羅賓斯認為這樣能夠提升舞蹈的重要性,讓每一個人把自己同戲劇聯繫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可以真正表現舞蹈的多樣和豐富,當然,這樣需要付出的心血比之許多人跳一模一樣的群舞要多得多了。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傑羅姆·羅賓斯在排練期間,為了營造兩個幫派之間的敵意,特意不讓兩個幫派一同吃飯,並在生活中灌輸敵意思想。他要讓演員知道,西區故事的仇恨,暴力和愛情並非發生在某個不知名的地方,而是發生在這裡,發生在現在。

在拍攝《西區故事》電影的過程中,由於傑羅姆·羅賓斯的苛刻要求,許多段落練了再練,拍了又拍,有不少舞蹈演員在片場累倒和暈倒,在拍攝“冷靜cool”的段落中,演員不得不在悶熱的車庫中跳舞,苦不堪言。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外景地,這群可敬的舞者被導演傑羅姆·羅賓斯來回的折磨

當“冷靜”排練完,演員得知不需再排了,他們氣憤的一把火把“冷靜”的資料全燒了,由此就可見一斑。在傑羅姆·羅賓斯苛刻的要求下,光是五分鐘的序幕音樂的舞蹈就排了兩個月,而到了正式拍攝的時候,又全部改動重排。傑羅姆·羅賓斯本人也因為自己變化無常的作風和決不妥協的脾氣同聯合導演羅伯特·懷斯鬧翻,一度被製作方解僱,後來還是在演員等多方面的要求下,才回到了片場,卻依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頗有點持才傲物的味道。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外景地,導演傑羅姆·羅賓斯拿著話筒讓舞者不停練習

傑羅姆·羅賓斯認為自己編舞的動力就是表現真實,只有演員們滿足不了我的願望時,我才會設定標準嚴格要求他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傑羅姆·羅賓斯的創意和苛刻,也就沒有《西區故事》傳神絕倫的舞蹈,其藝術價值是所有人都不得不佩服的。

傑羅姆·羅賓斯不僅讓《西區故事》名揚四海,還間接培養了許多舞蹈人才。《西區故事》中的大部分演員後來都成為了舞蹈指導和導演,其中最著名的有大衛·溫特斯David Winters、格羅夫·戴爾Grover Dale、艾迪·洛爾Eddie Roll、託尼·莫鄧特Tony Mordente,還包括著名的編舞大師邁克爾·貝納特Michael Bennett等。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麗塔·莫雷諾Rita Moreno(右)和喬治·查金思George Chakiris於1962年獲得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女配角獎

這部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片獲得的巨大成功是有其原因的,因為劇中多處直指美國的社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同時,著名指揮家兼作曲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創作的音樂理性而感人,也是影片獲得好評的一個重要因素。

倫納德·伯恩斯坦在《西區故事》中的音樂創作充分顯示了他深厚的專業技巧,他的音樂極富時代氣息,充滿活力的節奏和新穎別緻的曲調完美地結合起來,生動地刻畫了紐約西區街頭幫派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粗俗率真的性格特徵。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劇中那首婉轉動人的《瑪利亞》已經成為百老匯的經典歌曲,而《晚上再見》則讓你可以領略年輕人那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緒。可以說,倫納德·伯恩斯坦的音樂為《西區故事》提供了一個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靈魂。

劇本,乃一劇之本,是全劇戲劇材料和內涵的來源。因此不論一個劇本的誕生過程是由劇作者自己全部寫好再去製作,還是在舞臺上由劇作者和導演、作曲、作詞共同討論磋商後,再隨著製作過程逐漸豐富和擴展完成,劇本終歸是一部音樂劇中最首要的因素。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場景,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和理查德·貝梅爾Richard Beymer

在《西區故事》中,儘管由傑羅姆·羅賓斯提出創意並擔任導演和編舞,但沒有亞瑟·勞倫特斯的編劇,《西區故事》的內容不會如此充實豐富。

作為《西區故事》編劇之一的亞瑟·勞倫特斯還為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創作了經典電影《奪魂索/繩索Rope》(1948)的劇本。這部刻畫兩個年輕男子實施謀殺計劃的舞臺劇一般的心理片,也隱含著同性戀的元素。而在《奪魂索》中擔任主演之一的法利·格蘭傑Farley Granger(1925-2011),在影片拍攝當年正是亞瑟·勞倫特斯的同居男友。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1957年百老匯音樂劇《西區故事》主創班底,從左至右:羅伯特·格里菲斯Robert Griffith哈羅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亞瑟·勞倫特斯Arthur Laurents傑拉爾德·弗裡德曼Gerald Freedman西爾維婭·德魯利Sylvia Drulie

法利·格蘭傑還主演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另一部經典影片《火車怪客/火車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在後來的回憶錄以及紀錄片訪談中,劇本作者亞瑟·勞倫特斯和主演之一的法利·格蘭傑都談到過《奪魂索》中對同志的角色處理。亞瑟·勞倫特斯和法利·格蘭傑還參與過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賽璐路壁櫥The Celluloid Closet》(1995)關於電影中同志話題的訪談。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場景,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

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1938-1981)的演出出神入化,她飾演的波多黎各女孩與理查德·貝梅爾雙雙墜入愛河,但這份愛卻被嚴格的種族法令所禁止,而後,他的歌聲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波多黎各鯊魚幫的首領,女主角的哥哥的扮演者喬治·查金思George Chakiris奉獻出華美的演出。與喬治·查金思演對手戲的是扮演火箭幫的頭領拉斯·坦布林。拉斯·坦布林深入地刻畫了這一角色,並因為他雜耍般的舞蹈大放異彩。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場景,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

麗塔·莫雷諾扮演一位火辣的角色,在片中是喬治·查金思的愛人,同樣好評如潮。

電影中多半歌曲悅耳迷人,包括理查德·貝梅爾演唱的《瑪麗亞》,還有他獨唱的那段《有一個地方》;《我覺得我是美人》由娜塔麗·伍德領唱;《今夜》是理查德·貝梅爾與女聲的二重唱;歌手瑪尼·尼克松Marni Nixon在《我戀愛了》和《一隻手,一顆心》中的配唱也甚為完美,以致觀眾不會注意到,那其實並不是女主人公娜塔麗·伍德的聲音。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的配唱者馬妮·尼克松Marni Nixon

當你沉浸在《西區故事》--一部真正偉大的音樂巨片裡的時候,娜塔麗·伍德為她心愛的男友理查德·貝梅爾之死悲痛欲絕,你難道能不為之動容嘆息?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演員的嗓音達不到劇本的嚴格要求,其中就包括娜塔麗·伍德。

因此,馬妮·尼克松Marni Nixon(1930-2016)被劇組請來為瑪麗婭配唱。她曾在《國王與我》和《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兩部影片中分別為黛博拉·蔻兒Deborah Kerr(1921-2007)和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配過部分唱段。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中的舞蹈場景

當時有報道說娜塔麗·伍德並不十分樂意參與《西區故事》的拍攝,瑪尼·尼克松說:“起先他們沒有告訴娜塔麗·伍德實情,因為怕她知曉後就甩手不幹了。”觀眾們都被瑪尼·尼克松的歌喉所深深感染。“當唱到‘我們心手相連’這句時,按劇情我應該大哭一場。要保持住長時間的悲痛確實有點難度。”

正是影片滲透著的濃郁的社會氣息吸引了羅伯特·懷斯(1965年他又導演了音樂巨片《音樂之聲/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片場,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正在教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動作

該片還加入大量的停格和慢鏡頭,讓直接的嘈雜的殺戮場面,透出一種唯美的感覺,以詮釋導演羅伯特·懷斯和傑羅姆·羅賓斯的反暴力反血腥的意念,形成他們影片的美學風格。

其實電影《西區故事》既不是舞臺原作的豪華模仿,也沒有大牌明星壓陣,根據莎翁名劇改編的革新模式也並不新鮮,但它卻能以充滿動感的韻律而博得人們的好感,其處處體現的熱情奔放的現代風格讓人們陶醉,而街頭舞蹈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方式也成為此後好萊塢歌舞片公認的模式。

《西區故事》開創街頭青春歌舞片的先河 豪奪奧斯卡十項大獎

電影《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日本版海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