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歷史還在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歷史還在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寫下的一句話。

范蠡和大夫種幫越王勾踐復仇滅吳以後,范蠡退隱江湖。後來,范蠡在齊國給大夫種寫了一封信,說: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長脖鳥嘴,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所以趕緊走吧!大夫種收到這封信,“稱病不朝”,不過最後還是被勾踐殺掉。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卸磨殺驢。范蠡當時做這個判斷,是根據勾踐的長相——長脖鳥嘴,類似於現在說“鷹鼻鷂眼不可交”。

其實,出現這種結果並不完全取決於面相和人品,更主要的是“勢”,也就是情勢的必然發展。

實際上,這種事在後代也在不斷上演,從幫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李斯,到輔佐劉邦的韓信,再到朱元璋手下的胡惟庸、藍玉……。

翻翻史書,可以說觸目皆是!

當然,也有不那麼激烈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溫和”得多。不過,這“溫和”也是由“血腥”做鋪墊的。

趙匡胤得天下之前的五、六十年,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黑暗期。從底層爬上來的“兵痞”皇帝們,靠弒篡奪權,然後又走馬燈一樣被同樣野心勃勃的手下替代。

這種“絞肉機”式的野蠻遊戲中,沒有一個參與者不是惶恐的。所以當趙匡胤試著邁出擺脫恐怖的一步時,其他人也情不自禁地跟上來。

這種情勢實際上是一種人性困境,面對你死我活的抉擇,人性不得不殘忍,否則,就要面對失敗,甚至失去生命,所以這也是一種比誰更壞、更奸詐、更殘忍的零和遊戲。

當然,這也是一種不能長久的遊戲。曾經不可一世的秦帝國,不過二世而亡,代之而起的漢朝,立穩腳跟後,採納了更超脫的黃老之術,結果卻創造了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經常有所謂“武功秘笈”。為什麼“武功”一定要寫成“秘笈”?拋開統治者擔心“兵謀權術”流入民間的想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它會開啟殘害人性的大門。

社會上曾經流行一句話,叫“商場如戰場”,所以要把三十六計、兵法謀略用到經商當中。細想起來,卻是驢唇不對馬嘴。因為兵法以奇制勝,再巧的計謀也很少能用第二次。而商業的成功絕不是“一錘子買賣”,是長時間反覆“交易”的結果,講求的是信用。

不管怎麼說,無論做什麼,遠離“絞肉機”都是明智的選擇!

採自弘德新國學《國學100秒》第13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