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每逢到了農曆三月初三,使人總覺得有點節日的氣氛和神秘的色彩。但很多人對三月三知之甚少,也有的一無所知。其實,我國在久遠的古代,確實有一個傳統的節日叫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並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直到今天,在民俗中仍然留有抹不去的痕跡。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但要想明白,上巳節究竟是個怎樣的節日,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演變過程,就必須先弄明白以下三個概念。

首先要知道,這個"巳″字,即指地支的第六位,在十二生肖中屬蛇。古代將"巳″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月、日、時。

其次要明白"上巳"在古代是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日。

再次要曉得傳統的"上巳節",不但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且被古人定為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後合二為一,俗稱三月三。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據說,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生日,正好這一天也是上巳日,所以紀念黃帝的誕辰日既是上巳日,又是三月三。因此上巳日即三月三同樣成為紀念黃帝誕辰的日子,這樣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那麼,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在歷史上又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呢?追溯遠古,源遠流長。

上巳節是我國漢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在那遙遠的原始時期,就流傳著有關的傳奇故事。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那時人們到了上巳節,就將薺菜花鋪在灶臺上,以及坐臥之處,認為可以驅除螞蟻等蟲害;還把薺菜花、梧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不會被蛀蟲咬蝕;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認為不犯頭痛病,在晚上睡得特別香甜。那時城鄉居民還走出家門蹬山、春遊、踏青。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上巳節可以回溯至追念伏羲氏,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在中原地區,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濮陽伏羲建都地,修建了太昊陵古廟。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上巳日,人們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的《竹枝詞》是這樣生動大氣地描述了蟠桃宮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正濃,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場"。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還傳說我國西部有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叫西王母,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月三豔陽天,王母娘娘採藥練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後來有人就寫了志怪小說,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上巳節,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流行。《論語》中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得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日″,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在東漢時期定為節日。《後漢.禮儀志上》曰:"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等內容。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什麼叫祓除呢?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之意。因上巳節正處在春夏氣侯交換之際,陰氣還沒有完全退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漢代以前,雖然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始節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動,有確定的時間。但因農曆三月的上巳日,每年的具體日期卻不能固定。為了方便和統一,魏晉後乾脆把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在《晉書.禮志》記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那時雖然不侷限於巳日,但上巳日的節名卻固定不變。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修禊也就是上巳春浴,據《荊楚歲時記》載:漢代人徐肇,在某年三月初連得了三位千金,可是在三月之內又都因瘟疫夭折了。當時,人們以為是有邪魔附身,從而,爭相到水邊洗滌,來驅邪除怪,從此,相沿成俗。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到了大唐盛世,使得上巳這一古老的節日,煥發出了更加豐富多姿的面貌。當時主要的娛樂活動有修禊、踏青、遊宴、曲水流觴等,內容豐富,妙趣橫生。到了上巳節這一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野水畔,用清水洗滌汙垢,以驅除病邪。再加上長安城圍圍陽春三月,風光無限,人們相攜漫遊時,常在風景秀麗的地方坐下,戲水賞花,飲酒作樂。長安周圍的風景名勝區,像杏園、曲江、樂遊原等,成為了唐人聚會的首選之地。大詩人杜甫在他的《麗人行》一詩中,描繪了盛唐時上巳節,士女遊春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此外遊人在河邊談笑趣樂的同時,還常常將酒杯放在托盤上面,讓盤順水遊走,酒杯漂到誰的面前,那人傾杯而盡。因為流水彎曲,所以稱之為"曲水流殤″。又因長安的遊人常在曲江聚會,所以有"曲江流飲″的美稱。在三月三即上巳節這一天,皇帝也常常參加遊宴活動。據康駢《劇談錄》記載,每逢上巳這一天,皇帝就在曲江大宴群臣,並有樂舞助興。此時,湖面上彩船搖盪,皇親國戚、翰林學士泛舟湖中,頗為壯觀。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青年男女也往往趁此機會在水邊自由結交,彼此中意的就互表衷腸,定下終身,留下了許多佳話。

從宋、元時代開始,理學盛行,禮教日趨森嚴,三月三即上巳節的習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可以從古人的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看出那種追古慕古的懷念之情。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時至今日,三月三在我國大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壯族、侗族、黎族、瑤族、布依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最典型的是壯族,每年的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也即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廣西壯族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歡度佳節。

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另外,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代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古代上巳節傳播到日本,發展成為了後來日本的"女兒節"。

但在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早已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古老的節日。隨著時間流逝,三月三即上巳節的民俗,慢慢地躲進了清明節的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