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備考:動機——教招心理學

一、動機的概念

動機是指激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推動力量。需要轉為動機,除了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還需要適當的客觀條件,即誘因。

二、動機產生的條件

1.內在條件是需要

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需要緊密聯繫,但它又不同於需要。只有當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推動或阻止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2.外在條件是誘因

能夠引起個體動機並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稱為誘因。凡是使個體趨向或接受某種刺激而獲得滿足的,稱為正誘因;凡是使個體逃離或躲避某種刺激而獲得滿足的,稱為負誘因。

補充:

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兩個條件並不是絕對的,當其中一項達到滿足程度時,另一條件即使不具備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們的動機行為。所以,一般認為人的動機行為既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界事物引起,但往往是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

例題:

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兩個條件(需要的強度、誘因)並不是絕對的,當其中一項達到滿足程度時,另一條件即使不具備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們的動機行為。( )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動機。動機產生的條件有需要和誘因。內在條件是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需要緊密聯繫;外在條件是誘因,誘因能夠引起個體動機並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當然,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兩個條件並不是絕對的,當其中一項達到滿足程度時,另一條件即使不具備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們的動機行為。所以,一般認為人的動機行為既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界事物引起,但往往是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本題說法正確。

【難度係數】★

【知識點】心理學-個性心理-個性傾向性-動機

三、影響動機產生的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除了需要的強度和誘因外,還有一些因素對動機的產生及動機強度有影響,而它們在事實上也或多或少通過需要和誘因發生作用。

(一)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究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認知傾向。興趣是動機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而且,它在滿足某種需要的基礎上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發展興趣和動機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們都起源於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都是行為的動力因素。但是,興趣是動機的進一步發展。對某一事物產生了動機,還不一定能發展為興趣,若一旦成為興趣,則必然有與之相伴隨的動機。興趣以行為結果獲得的滿足感而鞏固、加深,一個人雖有學習動機,若無學習行動,是不會產生興趣的;如果有動機也有行動,但行動結果沒有獲得滿足感,也難產生興趣;只有行動結果反饋回來獲得滿足感後,才會使學習動機得到強化,並使學習興趣隨之而生。這就是所謂的“動機行為―結果滿足一興趣”的模式。

(二)理想、信念、人生觀和世界觀

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是一個人的個性心理傾向中的上層部分,它們會對處於個性心理傾向中的基礎部分的需要發生調節和控制作用,於是它們也會通過對個體需要的調節和控制來影響自身的動機和行為。人人都有物質的需要,但對一筆不義之財,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人,其物質需要會自覺受到抑制,就不會出現相應的攫取動機和行為;而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人,就有可能在錯誤意識的支配下,導致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動機和行為。

(三)認知因素

認知具有動機功能。近年來,動機的認知理論成為深受人們重視的一種動機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