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息理論看LPR的選擇

關於LPR的選擇,之前寫了篇短文,其中提到,如果看好中國經濟,LPR肯定向下,所以換成LPR肯定是有利的。當時以資本逐利來進行解釋:經濟向好,實體經濟活躍,投資回報率高,資本追逐高回報,利率自然向下。其實解釋得很牽強,完全沒有把內在邏輯說清楚。

在經濟學的框架裡,利率屬於金融學的範疇,金融學的開山祖師爺——費雪,寫過一本《利息理論》,可以說奠定了現代金融學的理論根基。直至今日,金融學各種衍生工具層出不窮,玩的讓人眼花繚亂,但在理論上,還是一直沿用費雪的《利息理論》,幾乎沒有突破。追本溯源,我們就用《利息理論》來解釋LPR的選擇。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從利息理論看LPR的選擇

利息理論

《利息理論》開篇第一句: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收入不是食物,不是衣服,甚至不是財貨本身。只有吃了食物,穿了衣服,用了財貨,經歷了這些事件,成為人精神上的享受,構成了最後的收入。當然,這個享受是心理事件,無法直接衡量,所以帶來第二層含義,外部的事件本身,包括食物、衣服和財貨,作為實際的客觀的收入。因為衡量的尺度不一,所以引入統一的衡量尺度——生活費用,通常以貨幣形式體現,即是貨幣支付所享用食物、衣服和財貨的實際費用。進而帶來第三層含義——貨幣收入,即我們通常理解的收入,辛勤工作獲得的報酬,用於支付實際費用。

一般情況下,主觀的享用收入與客觀的以生活費用衡量的實際收入是基本一致的,但貨幣收入與生活費用普遍存在差異。很好理解,你用了多少,肯定享受了多少,但你獲得多少,未必全用了多少,或者根本不夠用。月工資10000元,有可能花了6000元用於生活費用,構成最後的享用收入;也有可能入不敷出,花了12000元,額外借貸2000元滿足享用。剛好賺10000花10000的的情況是極少見的。

再強調一下,所有的實際收入,只有進入成為人的精神體驗,才構成真正的收入。收入和英文原文“Income”都有“入在裡面”的含義。回到前面的例子,月工資10000,6000用於生活費用,還剩4000。6000就是收入,而4000不管是儲蓄,還是購買債券、股票或是其他資產,都是用於未來收入(主觀享用),這就帶來資本的概念。4000是現值,但它是未來收入決定的,是用未來的收入折現而來,即是資本。

資本(產)帶來收入,但資本的價值是由未來收入決定的。不太好理解。先解釋一下資產和資本的區別,無論房子還是股票債券,存在的形態都是資產,資產的價值就是資本,資本永遠都是現值,是靜止的。

舉個例子。農民種植果園,果園產出水果。果園是資產,資產的價值即是資本,資本帶來收入,果園的收入就是水果,但果園的價值是由未來產出水果價值決定的。果園價值高,是因為未來可預期的產出水果價值高。所以說資本(產)帶來收入,但資本(資產的價值)決定於未來的收入。

資本和收入之間通過利率聯繫在一起。預期未來的收入除以利率,即為資本。繼續果園的例子,果園一年預計產出價值5000元的水果,利率是5%,那麼當下果園的價值等於5000元除以5%,即是10萬元。還是要注意,果園的價值永遠是當下的現值。

那什麼是利率?還是回到收入的概念。先說結論,利率決定於收入。人們總是面臨即刻的相對小的享受和未來延遲相對大的享受之間的選擇。所謂“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一般而言,

人們總是偏好現在的即刻的資產多於未來的延遲的資產。同樣的一套房子,人們肯定更願意要現在立刻住進去,而不是等幾年後再入住。理由很簡單,現在的資產能夠較早的提供收入,人們總是希望能夠更早地享用收入。

經濟學上把它定義為“時間偏好”,費雪使用的是“不耐”,直截了當地表明瞭其內在含義——現在的資產優於未來資產。因為不耐,所以急於即刻享受未來的收入,不耐程度就是利率。

我們繼續分析,收入是如何決定不耐(利率)。幾個簡單的推論:現時的收入越小,不耐程度越高;未來收入缺乏保障,不耐程度越高;個人對未來缺乏遠見,不自制,沒有儲蓄習慣,不耐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收入低,對未來缺乏遠見,沒有節制消費,較少儲蓄,偏好現時的享用更甚於未來的享用,不耐程度高,也即是利率就高。反過來,收入高,富有遠見,消費節制,有更多儲蓄,那對現時享用的偏好程度相對就低,不耐程度低,利率相對也低。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經濟向好,利率向下。結合上述的分析,邏輯就很清晰了:

經濟增長到一定規模進入穩定期,經濟大環境下每一個人對自身未來預期向好,收入更穩定,不會朝不保夕,也更富有遠見,不耐程度低,利率向下。

當然,市場利率的分析沒有那麼簡單,費雪的《利息理論》一書做了非常詳盡的討論,利率不僅跟不耐有關,也跟投資機會有關,文章限於篇幅,不再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我自己沒完全看懂搞透,所以,不敢班門弄斧,點到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