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有的人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往往表现得热情、友好,然而回到家中,就变得易怒、不耐烦。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差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印象管理”。

为什么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对于外人来说,留下好的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与人相处时会保持亲和、尽量避免争吵。而在家人面前,彼此生活习惯熟悉、天天照面,久而久之容易对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反而记住了那些不太愉快的瞬间。

所以造成了看上去对家人“不好”的现象。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外人相处只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好”,在家人面前展现的才是真实的一面。

心理防御机制——替代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弗洛伊德划分的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部分。也就是说,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欲望时,便会产生焦虑,并试图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

这个过程就是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我们利用这些心理防御机制策略,来减缓内心的焦虑、冲突感。“替代”便是其中一种防御策略。

为什么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具体而言,当个体在被激怒或感到被他人侵犯时,往往会想立即报复。但由于地位悬殊或社会规范的约束,无法将自己痛苦的情绪向对方发泄,但内心深处的愤怒情绪仍然存在,需要找地方宣泄。


因此在人们难以意识的情况下,便会不经意爆发。例如,父亲在工作中里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但怒不敢言。回到家中,刚好看见儿子在打游戏,便气从心来、一顿痛骂,将心中的委屈不满宣泄到了不敢反抗自己的儿子身上。

所以,那些常常对家里人不好的人,或者是因为在外受到挫折,借故向家人发泄心中的情绪。

为什么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人格面具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具"(persona,简称“人格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

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的所有面具的总和。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人,我们所展现的并不是自己真实和完整的性格,就仿佛带上了一层“面具”,在外显得非常友好。

这种做法也是有社会适应性意义的,人格面具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但回到家中,我们不需要去维护和谐的表象,所以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便立刻发作了。

为什么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实际上,哪怕是关系再好的亲人,也需要经营情感,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

最后也不排除个人的性格、待人处事方式。有的人则是由于过度“自我中心”,凡是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认为自己的话就是对的,导致他们对家人缺乏理解、尊重。

毕竟,家庭生活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多花心思去经营好与家人的关系,多一份互相理解、多一份包容,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关心我们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