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5種疾病,可導致食慾不振

食慾不振通常被定義為不像平時一樣渴望進食。這種變化可能突然發生,並且是由諸如胃病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於一些不太直接的事情引起的。

如果食慾不振,可能會體重減輕,飢餓感普遍減輕,並且可能會對吃食物的想法感到噁心。

食慾不振是否正常?

在感染或突發壓力時,短期食慾不振很常見。但是,無法解釋的食慾不振的時間越長,則表明健康狀況越嚴重,應去看醫生。


食慾不振的常見原因

食慾不振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取決於病因。以下為常見原因。

1.某些藥物

抗擊感染時可能會食慾不振,某些藥物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地高辛,氟西汀,奎尼丁和肼屈嗪等藥物可能會導致某些人食慾下降。
告訴醫生突然的食慾變化(尤其是長時間的飲食變化會導致明顯的體重減輕),這一點非常重要。藥物可能需要調整,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增加食慾的藥物。

2.慢性疼痛

食慾不振是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的常見症狀。諸如纖維肌痛,偏頭痛和神經損傷之類的疾病都可能影響食慾。

還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常用的止痛藥可能會干擾飢餓。如果患有慢性疼痛症狀,並且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那麼應去看醫生以減少這些症狀的策略很重要。

IBS會導致食慾不振嗎?

食慾不振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瀉,便秘,腹脹,痙攣和腹痛),但是某些人可能由於IBS爆發而感到疼痛,導致食慾下降。


3.癌症

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的說法,食慾不振可能是由以下癌症患者引起的:

腹部癌(如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可能引起腫脹,刺激和疼痛

脾臟或肝臟腫大,對胃造成壓迫,併產生飽脹感

藥物,包括化療和其他藥物

胃腸器官的放射療法或手術

癌症進展引起的代謝變化


4.壓力

壓力也可能是食慾不振的一個因素。壓力會導致某些人沒有飢餓感,從而導致長時間不進餐。

如果發現食慾突然下降並且沒有其他潛在的健康狀況,控制壓力可能是使食慾恢復正常的一種方法。定期運動,充足的睡眠和冥想可能會有所幫助。


5.心理障礙

食慾和體重變化在抑鬱症患者中很常見,因為大腦中許多與食慾有關的區域都與抑鬱症有關。

2016年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島中部區域激活降低,食慾降低。

諸如躁鬱症和焦慮症等其他心理狀況也與食慾不振相關。

嚴重的飲食失調(如厭食症和貪食症)會影響一個人的食慾和與食物的關係。


不可忽視的5種疾病,可導致食慾不振


脫水會導致食慾不振嗎?

根據美國梅奧醫院的說法,食慾不振不是脫水的典型症狀。脫水的跡象可能包括:

極度口渴

排尿次數少

尿液深黃

疲勞

頭暈


食慾不振怎麼辦?

食慾不振的治療通常包括設定進餐時間,摻入喜歡的食物並增強進餐的口味和適口性。

ASCO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以確保適當的營養而改善食慾不振:

確定一天中最飢餓的時間,並安排這些時間為進餐時間。

保留喜愛的食物以作零食。

每天少吃多餐,飢餓時吃零食。

吃高熱量和高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選擇包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

在菜餚中添加調味料,肉汁,黃油,全脂乳製品和堅果黃油以增加熱量。

兩餐之間而不是在進餐時喝水,以減少飽腹感。

與同事或朋友一起進餐以愉快的用餐。

如果食物的氣味觸發噁心的反應,請吃冷或室溫的食物以減少食物的氣味。


什麼時候應該關注食慾不振?

如果食慾不振是一個持續的問題,或者患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則可能需要與醫生會面,以尋求有關症狀和飲食計劃的建議。在更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開出有助於增進食慾的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