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擺拖飢餓,這個德國人功不可沒!

人類能擺拖飢餓,這個德國人功不可沒!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男爵出生於今日德國黑森州前身黑森大公爵國的達姆施塔特,德國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作為大學教授他發明了現代實驗室導向的教學方法,因為這一創新,他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

李比希在吉森最早的工作是研究黑森和巴伐利亞的礦泉水以及使用它們來製鹽。他很快就認識到當時的分析技術太慢、太不精確。

通過多年的實踐他不斷地改善了分析儀器。尤其他於1831年發明的五球瓶以及其它改善大大地加快和簡化了分析動植物組織中所包含的基本化學元素的過程。此後他、他的助手和學生研究了上百植物、植物組織、動物器官和產物的組成,並發表了他們的結果。由於在他們之前沒有人能夠這樣精確地、隨時可以重複地進行這樣的分析,他們實際上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基礎。

1832年他與他的朋友弗里德里希·維勒一起提出了根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碳、氫和氧三種元素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化合物。他還與弗里德里希·維勒一起發現了同分異構體。

李比希在吉森期間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幫助農業防止當時時常爆發的饑荒。他的成就被綜合在他1840年發表的《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簡稱《農業化學》)和1842年發表的《動物化學或者有機化學在生理學和病理學中的應用》兩部書中。這兩本書當時不但在科學界,而且在整個知識分子階層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農業化學》宣傳化學肥料的使用並解釋了化學肥料對農作物的質量和成果數量的意義。這部書被九次重印,譯成34種語言。

從1846年至1849年他與他的英國學生在他的私人實驗室裡研製可溶的磷肥料。他們研製的產品過磷酸鈣今天依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磷肥料。這些肥料在19世紀以後巨大地提高了收成和食品供應狀況。(關注我更多資訊速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