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3月7日下午18時,最後80餘名患者從B艙撤離,3月8日上午,在開完最後一次晨會後,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

我對東西湖方艙醫院迎來休艙深有感觸,在3月6日15時,我和A艙負責人王磊親手將A艙艙門鎖上,該方艙醫院最大的病區——A艙關閉,這也預示著整個東西湖病區很快迎來休艙階段。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在經過我們醫務人員近一個月的精心治療及按照出院標準嚴格把關後,多數患者已治癒出院,3月1日該方艙醫院將以前的A、B、C三艙合併成A、B兩艙、隨後 C艙首先關閉,截至3月5日,東西湖方艙醫院在艙內接受治療的患者已剩200多人,3月6日,又有100餘位患者出院或轉院,其中暫時不能出院的患者轉往醫療條件更好的雷神山醫院繼續接受治療,在我們醫護人員的護送下,下午16時順利將這些患者送到雷神山醫院並進行了妥善安頓,至此A艙患者已全部撤離,A艙關閉。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真的很不容易,這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激動的時刻。我們的醫生和護士,在這裡灑下了辛勤汗水就為等待這一刻,我們希望它永遠不要再打開。

整個方艙醫院共接收1760餘名患者,其中A艙作為最大的病區,病人最高峰達到614名,在短短一個月裡,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了科學評估、精準施策等全面的康復治療。比如從患者入艙開始,立即進行復查核酸,對於核酸成陽性的患者,快速進行抗病毒的治療,同時啟動全程的中醫藥治療。在此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連續核酸檢測評估,有些病人甚至做了5次核酸檢測,目的就是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病徵。3月11日,醫院的移動CT安裝到位,後又增加了一臺CT機,加上金銀潭醫院的支持,使得醫院的CT檢測從最初的每天20例增加到近200多例,另外利用P3實驗室和金蝶公司的設備增大了核酸檢測的數目和速度,這些措施的實施,縮短了病人的等待時間,極大提高了出院率。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與此同時,我們又對每個病人進行仔細摸查,醫務部人員在接到我們醫生的摸查之後再次進艙進行二次核查,通過前後兩次檢查,掌握病人的感染時間、接觸人群、開始出現症狀如發熱、咽痛時間、第一次核酸檢測呈陽性時間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統計,構成了評估每個病人病徵演化的證據鏈,以便針對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而對每個病人的摸查和核查,都要進行近一個小時,全艙600多名病人的統計耗費了我們醫生大量時間。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的醫生和護士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前期建立數據庫時,由於沒有聯網,醫生將患者入艙前的CT片用手機拍照,艙內醫生護目鏡泛有水霧,拍照時全憑職業經驗。然後通過流量或U盤送達到醫務部人員手機上,醫務部人員將傳回的圖片先放大,再和患者入艙後所拍的CT片進行讀片和對比,經常一手拿著手機,一手拿著片子仔細分析,看的眼睛發酸、流淚,在醫院安裝了PECS系統之後,這種狀況才得到改善。但我們的醫務人員沒有一個叫苦、沒有一個喊累,每個人都平均工作在10個小時以上!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許多醫護人員和患者都挺懷念這段一起共抗病魔的日子,包括我在內:“當我第一次向患者伸出手時,患者的表情是驚詫、懷疑和激動的,因為疾病的原因,你去主動和他握手,他會覺得很感動,這等於說一下子把醫生和患者的距離拉近了一大步。”

可這畢竟是醫院,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在這裡攜手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雖然不捨,但還是要分別,因為這所方艙醫院已經暫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是最值得銘記的。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可以說我們兵團醫療隊受國家的召喚,遵照兵團黨委的指示來到武漢,在臨時黨總支劉鋒書記和吳向未副書記以身作則的率領下,每名隊員都能衝在一線,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吃苦耐勞、在艙內工作認真勤勉,我們有始有終,從剛來時我們看到滿艙的病人到如今全部送出,有的是被治癒,有的到更好的地方接受治療,我從來沒有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對於我來說是如此的光榮!正如劉鋒書記在出徵前所說“疫情不滅,我們不回”,這是一個光榮的團隊!我們每個人將不負韶華,不負兵團黨委的囑託,不負兵團人民的期盼!

石河子大學

文圖:程青虹

編輯:裴慶餘

編審:趙 欣 周小斌

戰“疫”日記|程青虹: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