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詩詞是古人表達情感寄託思念的工具,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其產生和發展也具有文化色彩。

古時候的清明節和如今的清明節,過法大同小異,但才華橫溢之人,往往將自己的情緒賦予清明,這便讓清明節在日積月累中越發重要。

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一、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無數,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詞佳作,單單是以清明為題的詩篇,更是不計其數。唐朝杜甫曾在清明節時,寫過一首《清明》。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此都好遊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馬援徵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弟侄雖存不得書,干戈未息苦離居。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

杜甫先描寫清明佳節春色尚好,飛鳥、少年都自由嬉戲玩耍,各地都呈現一派萬物復甦的景象。隨後,他又筆鋒一轉,想起沒有蹤跡的定王府,想起賈誼府中的古井,又想起自己半生漂泊孤苦無依。

面對這殘破的身體,杜甫不禁潸然淚下,右臂無力,一側耳朵失聰,他總是有滿腔抱負也無力施展。自己四處漂泊遠離都城,在這清明佳節更顯淒涼,清明節的習俗歷經數百年沒有改變,可自己短短十年卻殘敗到如此地步。

他感慨國破山河在,清明佳節尚在,可國家卻日漸衰退,不知長安城裡,還是否如同十年前那樣錦繡?

面對國家的衰敗,他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因社會動盪,杜甫晚年一直被看作是悲觀的詩人,面對這萬物蘇復的清明節,他不但感受不到希望,反而還在為國家憂心。

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二、

黃庭堅也曾寫過一首《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這首詩中黃庭堅善用對比,“桃李笑”與“荒草愁”兩個完全相反的景象,一邊是生機勃勃,一邊是垂死之相。

隨後他又提到在墳墓前乞食,卻向妻子炫耀的窮人和寧願被燒死也不出來做官的介子推,兩個人一醜一美,一貶一揚,表達了作者對蠅營狗苟小人的厭惡之情。

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三、

而要說最為著名,最膾炙人口的,便是唐朝杜牧所作的《清明》,雖只有短短28個字,卻被堪稱是千古傳誦的經典。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是杜牧在清明行路時寫下,字字句句皆能成文章。“紛紛”二字描寫出了清明春雨的細膩,讓人感受到小雨的潤如酥,句尾“遙”一字給人無限遐想,作者就此戛然而止。

不禁讓人疑問:杜牧到底有沒有喝上酒?給人無限遐想。全詩雖然輕快,但又給人莫名的愁緒。

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賦予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行去領會。“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杜牧以十分通暢的語言,描述了一幅江南清明時節的畫面,猶若一泓潺潺的溪流,雖一曲三折,但又流暢自若,娓娓道出。也從側面體現出杜牧觸景傷懷、欲歸不得、感傷哀哭的內心愁情,堪稱是清明時節的絕句。


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四、

宋代的王禹俏也寫過一首《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俏寫的這首詩雖以清明節為背景,但他卻用白描手法,實則表達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

文中的清明,毫無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反而句句描寫詩人生活和心境的悽苦,他將一個落寞貧窮的書生生活,寫得淋漓盡致。

現身說法,向世人表明,清明節時分,寒士的第一件事就是刻苦讀書,勵志求學,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由此可見,賞春遊玩都只是貴族的權利,於貧窮的百姓而言,清明節只是無數平凡日子中的一天。

4首清明節詩詞,卻只有第三首被千古傳誦,堪稱經典

清明節的詩句雖有歡快的,但大多數失意的文人卻總是在樂景中看到哀情。

清明節在人們眼中千人千面,我們應該慶幸能在和平的日子裡共賞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