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控制的6大注意事項!


(一)伺服電機的控制模式選擇

1. 轉矩控制


轉矩控制方式是通過外部模擬量的輸入或直接的地址的賦值來設定電機軸對外的輸出轉矩的大小,具體表現為例如 10V 對應 5Nm 的話,當外部模擬量設定為 5V 時電機軸輸出為 2.5Nm:如果電機軸負載低於 2.5Nm 時電機正轉,外部負載等於 2.5Nm 時電機不轉,大於 2.5Nm 時電機反轉(通常在有重力負載情況下產生)。


可以通過即時的改變模擬量的設定來改變設定的力矩大小,也可通過通訊方式改變對應的地址的數值來實現。應用主要在對材質的受力有嚴格要求的纏繞和放卷的裝置中,例如饒線裝置或拉光纖設備,轉矩的設定要根據纏繞的半徑的變化隨時更改以確保材質的受力不會隨著纏繞半徑的變化而改變。


2. 位置控制


位置控制模式一般是通過外部輸入的脈衝的頻率來確定轉動速度的大小,通過脈衝的個數來確定轉動的角度,也有些伺服可以通過通訊方式直接對速度和位移進行賦值。


由於位置模式可以對速度和位置都有很嚴格的控制,所以一般應用於定位裝置。


3. 速度模式


通過模擬量的輸入或脈衝的頻率都可以進行轉動速度的控制,在有上位控制裝置的外環 PID 控制時速度模式也可以進行定位,但必須把電機的位置信號或直接負載的位置信號給上位反饋以做運算用。


位置模式也支持直接負載外環檢測位置信號,此時的電機軸端的編碼器只檢測電機轉速,位置信號就由直接的最終負載端的檢測裝置來提供了,這樣的優點在於可以減少中間傳動過程中的誤差,增加整個系統的定位精度。


4. 全閉環控制模式:全閉環控制是相對於半閉環控制而言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半閉環控制,半閉環是指數控系統或 PLC發出速脈衝指令。伺服接受指令,然後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伺服本身的編碼器進行位置反饋給伺服,伺服自己進行偏差修正,伺服本身誤差可避免,但是機械誤差無法避免,因為控制系統不知道實際的位置。


而全閉環是指伺服接受上位控制器發出速度可控的脈衝指令,伺服接受信號執行,執行的過程中,在機械裝置上有位置反饋的裝置,直接反饋給控制系統,控制系統通過比較,判斷出與實際偏差,給伺服指令,進行偏差修正,這樣控制系統通過頻率可控的脈衝信號完成伺服的速度環控制, 然後又通過位置傳感器(光柵尺、編碼器)完成伺服的位置環控制,這種把伺服電機、運動控制器、位置傳感器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控制模式稱之為全閉環控制。


(二)伺服電機PID三環對伺服控制的影響


伺服電機一般為三個環控制,所謂三環就是 3 個閉環負反饋PID調節系統。從內向外分別為電流環、速度環、位置環


1. 電流環:最內的 PID 環就是電流環,此環完全在伺服驅動器內部進行,通過霍爾裝置檢測驅動器給電機的各相的輸出電流,負反饋給電流的設定進行 PID 調節,從而達到輸出電流盡量接近等於設定電流,電流環就是控制電機轉矩的,所以在轉矩模式下驅動器的運算最小,動態響應最快。


2. 速度環:通過檢測的電機編碼器的信號來進行負反饋 PID 調節,它的環內 PID 輸出直接就是電流環的設定,所以速度環控制時就包含了速度環和電流環,換句話說任何模式都必須使用電流環,電流環是控制的根本,在速度和位置控制的同時系統實際也在進行電流(轉矩)的控制以達到對速度和位置的相應控制。


3. 位置環:它是最外環,可以在驅動器和電機編碼器間構建也可以在外部控制器和電機編碼器或最終負載間構建,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由於位置控制環內部輸出就是速度環的設定,位置控制模式下系統進行了所有 3 個環的運算,此時的系統運算量最大,動態響應速度也最慢。


(三)三環的增益調整


1. 首先電流環:電流環的輸入是速度環 PID 調節後的那個輸出,我們稱為“電流環給定”吧,然後呢就是電流環的這個給定和“電流環的反饋”值進行比較後的差值在電流環內做 PID 調節輸出給電機,“電流環的輸出”就是電機的每相的相電流,“電流環的反饋”不是編碼器的反饋而是在驅動器內部安裝在每相的霍爾元件(磁場感應變為電流電壓信號)反饋給電流環的。


2. 速度環:速度環的輸入就是位置環 PID 調節後的輸出以及位置設定的前饋值,我們稱為“速度設定”,這個“速度設定”和“速度環反饋”值進行比較後的差值在速度環做PID 調節(主要是比例增益和積分處理)後輸出就是上面講到的“電流環的給定”。速度環的反饋來自於編碼器的反饋後的值經過“速度運算器”得到的。


3. 位置環:位置環的輸入就是外部的脈衝(通常情況下,直接寫數據到驅動器地址的伺服例外),外部的脈衝經過平滑濾波處理和電子齒輪計算後作為“位置環的設定”,設定和來自編碼器反饋的脈衝信號經過偏差計數器的計算後的數值在經過位置環的 PID 調節(比例增益調節,無積分微分環節)後輸出和位置給定的前饋信號的合值就構成了上面講的速度環的給定。


位置環的反饋也來自於編碼編碼器安裝於伺服電機尾部,它和電流環沒有任何聯繫,他採樣來自於電機的轉動而不是電機電流,和電流環的輸入、輸出、反饋沒有任何聯繫。而電流環是在驅動器內部形成的,即使沒有電機,只要在每相上安裝模擬負載(例如電燈泡)電流環就能形成反饋工作。


(四)PID 控制的概念


PID 是控制系統中的重要參數,指控制方式,指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響應方式,英文字母比例(P)、積分(I)、微分(D)。


PID 控制把收集到的數據和一個參考值進行比較,然後把這個差別用於計算新的輸入值, 這個新的輸入值的目的是可以讓系統的數據達到或者保持在參考值。和其他簡單的控制運算不同,PID 控制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和差別的出現率來調整輸入值, 這樣可以使系統更加準確,更加穩定。可以通過數學的方法證明,在其他控制方法導致系統有穩定誤差或過程反覆的情況下,一個PID 反饋迴路卻可以保持系統的穩定簡單來說 PID 控制就是反饋控制 通過測量關心的變量與期望值比較,然後用這個誤差糾正調節控制系統。


(五)PID 各自對差值調節對系統的影響


1. 單獨的 P(比例)就是將差值進行成比例的運算,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有差調節,有差的意義就是調節過程結束後,被調量不可能與設定值準確相等,它們之間一定有殘差,殘差具體值可以通過比例關係計算出。增加比例將會有效減小殘差並增加系統響應,但容易導致系統激烈震盪甚至不穩定。


2. 單獨的 I(積分)就是使調節器的輸出信號的變化速度與差值信號成正比,大家不難理解,如果差值大,則積分環節的變化速度大,這個環節的正比常數的比例倒數我們在伺服系統裡通常叫它為積分時間常數,積分時間常數越小意味著系統的變化速度越快,所以同樣如果增大積分速度(也就是減小積分時間常數)將會降低控制系統的穩定程度,直到最後出現發散的震盪過程,這個環節最大的好處就是被調量最後是沒有殘差的。


3. PI(比例積分)就是綜合 P 和 I 的優點,利用 P 調節快速抵消干擾的影響,同時利用 I 調節消除殘差。


4. 單獨的 D(微分)就是根據差值的方向和大小進行調節的,調節器的輸出與差值對於時間的導數成正比,微分環節只能起到輔助的調節作用,它可以與其他調節結合成 PD 和 PID調節。它的好處是可以根據被調節量(差值)的變化速度來進行調節,而不要等到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後才開始動作,其實就是賦予了調節器以某種程度上的預見性,可以增加系統對微小變化的響應特性。


伺服的電流環的 PID 常數一般都是在驅動器內部設定好的,操作使用者不需要更改。


速度環主要進行 PI(比例和積分),比例就是增益,所以我們要對速度增益和速度積分時間常數進行合適的調節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位置環主要進行 P(比例)調節。


對此我們只要設定位置環的比例增益就好了。


位置環、速度環的參數調節沒有什麼固定的數值,要根據外部負載的機械傳動連接方式、負載的運動方式、負載慣量、對速度、 加速度要求以及電機本身的轉子慣量和輸出慣量等等很多條件來決定,調節的簡單方法是在根據外部負載的情況進行大體經驗的範圍內將增益參數從小往大調,積分時間常數從大往小調,以不出現震動超調的穩態值為最佳值進行設定。


當進行位置模式需要調節位置環時,最好先調節速度環(此時位置環的比例增益設定在經驗值的最小值),調節速度環穩定後,在調節位置環增益,適量逐步增加,位置環的響應最好比速度環慢一點,不然也容易出現速度震盪。


(六)增益調整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松下和三菱伺服都有自動增益功能。通常下都應該設置成自動增益。不需要特別去調整了。但也有一些伺服需要手工調整。手工調整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位置環是調整靜態增益的,速度環是調整動態增益的。


簡單講就是,在馬達停止的時候調整位置環,在馬達運行時候調整速度環。


位置環增益,提高位置響應的速度,也就是說找到位置的快慢,增益越高達到目標的時間越短,不是速度的關係,閉環系統在最後定位結束的地方是個高速震盪的過程,在目標值附近快速震盪,最後找到目標。增益高,這個震盪結束就快,這個是伺服電機的重要性能指標之一。


速度環增益當然就是對應速度,達到目標速度的性能。


看起來增益是越高越好,實際操作不是這樣,伺服系統增益過高會帶來共振,產生巨大的噪聲,造成電機猛烈的震動。建議把增益調得儘量低。馬達就不會亂叫了。因為大部分人使用伺服的時候,都不需要很高的響應。只需要保證馬達不發生共振就行了。


過高的增益還會帶來超速,過載,過流等等的問題。因為理想的計算值與實際電機的能力還是有差距的, 包括電子元件的電流負荷能力和響應能力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