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如何介紹學術報告人

文/馬軍

學術會議:如何介紹學術報告人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各級部門給科研領域的經費支持越來越多,步入科研領域的人以及科研領域的投入越來越多。在反對唯論文的形勢下,學術會議和論壇交流是一種最有效的成果分享方式,畢竟專利申請、期刊論文發表和成果獎申報都具有周期性。學位點考核和建設都有一項指標量化,那就是國際和國內同行交流。因此,除了專業學會組織的公開學術活動,只要經費充足,多數研究人員都可以自行組織一定規模的的同行來進行現場交流。仔細觀察這幾年學術圈的學術會議,全國性的會議和學科性的會議規模越來越大,除了主辦方出一些贊助費,通過參會者繳納一定會議註冊費來維持會議費用支出成為主要模式。對於小範圍的論壇則基本豁免註冊費,由承辦方和發起者的單位來承辦會議場地費和資料費等費用。

對於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的大會報告人,小範圍學術論壇的演講者,以及定向邀請的學術報告人都要面臨一個介紹報告人學術業績問題。

如果報告人是院士或者長江傑青,實際上一般無需再介紹具體學術成績了,反正大多數人都信了,這個層次頭銜的研究人員代表著國內學術成就最高的層次。實際上作為會議主辦方簡要介紹報告人具體的學術貢獻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哪些理論上實現了突破,在哪些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如何引領了一個領域等。

通常在各類學術報告會上,特別是大會報告或者邀請報告,按照慣例都要介紹下報告人的學術領域和學術貢獻。一般模式都是先講報告人的頭銜、主持了多少國家科技項目、獲得了多少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獲得多少授權發明專利、行業和學術領域兼職頭銜(學會理事,期刊編輯,審稿人)、在Nature, Science, Cell,PNAS, PhysRevLett, Adv Mat, JACS等期刊發表了多少論文、出版了多少本專著等等。實際上主持人都是偏向介紹這些數字化的東西,而忽略了對報告人具體學術貢獻的介紹。最悲催的就是在學術海報和口頭介紹報告中的時候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以及讓人質疑的信息。如,報告人獲得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科研經費,而在行業主流期刊發表的標誌性論文缺失,甚至普通SCI論文都非常少,另外就是強調報告人發表了幾百篇論文而略去介紹報告人在這幾百篇論文的貢獻,如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比例是多少?代表作基本為非行業領域主流期刊卻獲得了各種級別的科技獎勵,發表了數量巨大的論文卻他引非常小。這些不一致的科研數據會讓聽報告的人對報告人的真正學術貢獻產生質疑,如科研經費投入那麼大而科研產出那麼小,是否有浪費國家科研經費的嫌疑?論文數量非常多而他引很小是否有灌水嫌疑?發表的論文主要集中於付費出版社的期刊是否也存在浪費國家科研經費的嫌疑。

介紹學術報告人也是一個技術活,邀請專家來做學術交流需謹慎。最好在學術報告的海報上簡介報告人具體的學術貢獻,如本領域理論突破,方法突破,技術突破等,太量化的數字或頭銜可能會引發質疑。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馬軍科學網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