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近些年,很多地區的玉米生產出現玉米分櫱現象,也就是農戶朋友俗稱的“丫子”。玉米植株分櫱會消耗植株的有機營養,並削弱主莖的生長髮育。由於大部分分櫱不會形成結實果穗,最多也只形成一個小的頂生果穗,且還很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因此,玉米植株分櫱會對子粒產量產生影響,不利於增產。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植株本身有分櫱的特點。現有的玉米品種中,控制玉米分櫱的基因表達水平有強弱差異,在空間與養分競爭不很激烈的情況下,有些無分櫱的品種也會出現分櫱。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葉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比較強,一般情況下基部腋芽形成分櫱的過程受到抑制,所以生產上玉米植株產生分櫱的情況也比較少見。

玉米分櫱最早可能發生在發芽出苗期;在穗花期以後發生的分櫱一般不會對產量造成太大影響,可不必防治。

大多數情況下玉米分櫱發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正是玉米對水肥敏感的生長時期,所以對玉米以後的生長和產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玉米分櫱一般發生在根莖部,也就是臨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中耕培土對這一部位的分櫱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因病害而導致的分櫱或分枝表現為全株性症狀,即在大部分節上都長出分櫱,個別還表現整株矮化和分櫱叢生現象。因病害而致的分櫱只能通過預防病害而加以防治。

現在玉米長“丫子”現象比較普遍,玉米品種間差異較大,有的品種“丫子”比較多、比較大,有的品種“丫子”小。

玉米“丫子”需不需掰掉的原則:觀察“丫子”是否影響主莖的生長。如果沒長“丫子”的主莖長得很好,而長“丫子”的主莖長的不好,即受影響了,那麼“丫子”就建議掰掉。

但是掰“丫子”也不用很乾淨、徹底,建議將第一次長出來的“丫子”或基部兩側長的比較大的兩個“丫子”掰掉即可,再長出的就不需要再掰掉了,以後不會影響主莖的生長。

去櫱時,左手抓住植株基部,右手抓住櫱的基部,向一側斜拉將櫱掰掉,切不可損傷全株。對開花後形成的“丫子”一般因數量少,對產量影響小,可以不清除。

玉米種植,專家告訴你,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根據品種特性,如株高、葉片夾角大小等,確定合理的群體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或太低造成分櫱發生。

在施肥方面,不僅要採取測土配方施肥和看苗追肥,而且還要注重施肥對土壤肥力的整體影響和長期改良提高,增加土壤對固態養分、水分、氣體的調節及供給能力,以增加農作物的抗逆能力,減輕因肥分不平衡引起的分櫱現象的發生。

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