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他是大名鼎鼎的诗僧,严羽称:“ 僧皎然之诗, 在唐诸僧之上。”

他是“”三饮便得道”的茶僧,被尊为茶道之祖。

他系出名门,也曾少年侠气,意气风发,交结五都雄。

却最终浪迹天涯,皈依佛门,隐居湖州。

他一生历经四朝的离乱,看尽人间疾苦,却依然皎洁如月,澄净如水。

他是诗人,是茶人,是儒释道的集大成者。

他是皎然,从最繁盛的大唐走来。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一 皎然生平考

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内重嘉声。

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

皎然, 俗姓谢, 字清昼, 湖州人, 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熟读 经史、诸子、百家诗文。《宋高憎传》中说:“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 各臻其所极。”

皎然的青少年时代, 正值开元盛世,国强民安,经济繁荣,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家学传承的读书人, 皎然自信满满,赴京赶考,不料名落孙山, 很快便穷困潦倒了。

落第之后, 皎然开始浪迹天涯,不久后 ,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清正廉明的张九龄被罢相了, 换成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随着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被罢黜,大唐盛世开始走向衰落。残酷的事实使皎然打消了科举入仕的念头。

皎然开始信仰道教, 想借隐居江湖求仙学道来树立清名, 寻求出路。当时许多年轻人都喜欢隐居在江西庐山一带,庐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正如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中所说:“唐中业以后,习业庐山之风甚盛…”皎然在这里学仙求道,并与达官、文人广泛交往。 然而“安史之乱” 后北方狼烟四起, 疮痍遍地, 南方也有农民起义。 皎然被迫渡过长江, 到扬州、南京等地, 一路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大彻大悟,于是到杭州灵隐寺守直大师处受了具兄戒, 走上了皈依佛门之路。

大约大历四年 ,皎然返回故里湖州,先入龙兴寺, 后住进了妙喜寺, 不久之后, 就成了妙喜寺住持。”安史之乱” 后, 太湖地区成了新的文学中心, 历史的契机促使皎然成为了大历江南诗坛的风云人物。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他参予了颜真卿主持的《韵海镜源》修撰工作,期间与众多文人士大夫谈诗论道,交游唱酬。此外,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受此影响,皎然的活动范围也越发广泛起来。当时江南地区有名的文人雅士,隐士僧人都与皎然有过交往,如张志和、钱起、陆士修、皇甫曾、袁高、李冶、韦应物、刘禹锡、刘长卿、孟郊、李端、灵澈、朱放,陆羽等等,据统计,有名有姓的可考人物大约200多人,所以有人在总结中唐湖州名人时说:“ 陆羽不隐, 张志和先仕后隐, 颜真卿隐而不能… …皎然名隐而实仕。”

这段时间,皎然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人生顶峰, 《全唐诗》收集的皎然诗, 除联句外共474首。其中至少有300余首是他在湖州写的或者是写湖州的,到了晚年,皎然做了一件对文学史贡献很大的工作,那就是编定《诗式》。他在写完《诗式》后就不再提笔了。在颜真卿壮烈殉国, 陆羽去了江西, 灵澈去了长安,李季兰离开了人世后, 皎然也于贞元贞元九年 (793) 至贞元十四年 (798) 秋间, 在幽静的山寺中圆寂享年74岁至79岁左右。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皎然一生之中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的统治,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刘展之乱、袁晁之乱和朱滔、王武俊、田悦的叛乱。他生活在从繁荣转向衰落的时代, 战乱是他一生摆脱不了的背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皎然游弋于方外与世俗之间,一边写诗,一边修道,他是一位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典型人物。

二 与陆羽的“ 缁素忘年之交”

陆羽生于公元733年,三岁被遗弃在竟陵,即现在的湖北天门。后被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所收养,十二三岁时因不堪繁重劳役, 逃离寺院, 流落江汉一带, 后被杂戏班收留,作了优伶,专演逗人笑的角色,还编写过笑话集《谑谈》三篇。十四岁时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和关照, 赠予诗集, 受到鼓励潜心学习。后又被推荐到火山门向邹夫子学习数年,二十岁偶遇竟陵刺史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二十四岁时, 为避安史之乱, 流落江南, 最后定居浙江湖州, 拜见了住在杼山妙喜寺的皎然, 当时皎然四十多岁,两人自此相识。从相识相知到相继辞世, 四十余年友谊一直不变, 情谊始终不渝,陆羽《自传》中写道:“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皎然也是写诗吟唱陆羽最多的一个诗僧,《全唐诗》所载皎然寻访、送别陆羽和与之聚会的诗作及联句, 就近 20 首,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这首《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着花。

叩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时每日斜。

全诗扣“寻”和“不遇”,反映出隐士的生活特点。种以桑麻,缀以菊花,无挂无碍,山中徜徉。家虽近郭,却不接尘嚣,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味;最后两句又让我们联想到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哪里是寻人,分明是在访禅。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孟郊《东野文集》中录有陆羽晚年对皎然恩情感怀的诗: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

陆羽这首悼诗,情深意切。他以“师”尊称皎然,可见皎然在茶学上对他的帮助之大。可以说,正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资助、筹划下,陆羽才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

陆羽初到湖州二十四岁,之前他虽然在积公禅师那里学会了烹茶, 品茶, 但若说对茶有很深的了解,以至于能写出《茶经》显然不太现实。转折点应该发生在他二十四岁时拜见了皎然,皎然当时四十多岁,是妙喜寺住持,寺庙有茶园,茶场,茶堂,有这样的条件可以让陆羽安定下来,专心写作。

其次,皎然比陆羽大一轮,他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对不少大庙的僧侣饮茶已颇有心得,佛院饮茶早已成习。从他的许多茶诗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丰富的茶叶知识。陆羽在妙喜寺及在苕溪草堂期间,他们经常讨论、研讨,陆羽写成了《茶经》前期部分。但在皎然看来,陆羽闭门写书,(“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等不切实际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在《饮茶歌郑容》一诗中指出“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所谓爱之身责之切,他让陆羽深入茶山研究茶叶载培、管理、采摘、煎制等茶事,以补充、修改《茶经》。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对茶叶生产、加加工、饮茶及茶叶经营都非常了解,以《顾渚行寄裴方舟》一诗为证: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如果皎然不是对茶叶的生长环境、气候,采摘、煎饮、销售都十分了解,是写不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容又有神韵的茶诗的。《全唐诗》中他所作的茶诗就有25首,仅次于白居易。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更是中国茶道、世界茶道的开山之作。

三:皎然最早提出“茶道”一词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就是这首诗,第一次如此细腻地描写了品茶的全过程。从一饮“涤昏寐”,二饮“清我神”,到三饮达到最高境界—得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道”的概念, 从此之后, 中国人喝茶, 再也不是只从解渴、提神、保健的角度出发, 而是上升到品茗艺术的高度, 将品茶作为净化心灵的生活艺术。

为什么是皎然首先提出了茶道呢?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道教,发展在佛教,植根于儒教。皎然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途学道,最后皈依佛门,在他身上,儒释道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他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茶一味有机结合形成了茶道。

中国没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诗告诉你真相

可惜的是皎然的“茶道”没有得到后人的传承, 他所作的《茶决》也已失传。陆羽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但翻遍全书,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说不清,讲不明的形而上的东西,显然不是陆羽的追求。他更像是个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茶的起源、栽植加工、烹煮、品饮以及历史文化等多种人文与自然因数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使茶学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然而“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当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本身就是道了。所以我们称他为茶圣

皎然圆寂于公元793 至公元798年间,而最澄和尚公元805年才从中国带去第一粒茶种去日本呢。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就是一代茶僧皎然的故事。


我是席华裳,高级茶艺师,请跟我一起走进历代茶人的世界,领略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