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科技類ETF是什麼邏輯?

■ 劉柯

本週科技股行情一波三折,週三引領反彈週四引領下跌,原因是週三晚間傳出監管層暫緩了半導體、5G、新能源車等前期火爆的行業ETF產品的申報。消息一出,週四大市值高價科技股紛紛下挫,市場人氣渙散。

今年關於科技類基金的負面消息一直不斷。3月初,易方達中證科技50ETF發行時,臨時公告募集規模上限控制在15億之內,彼時剛剛是科技股引領A股走出節後大跌泥潭的關鍵時刻,此舉被市場解讀為一個強烈的管控信號,易方達中證科技50ETF也成為近年來首隻在發行端主動控制首發規模的ETF。消息一出,作為市場人氣板塊的科技股集體下跌,A股也由此進入一個牛皮盤整的態勢之中,即便外圍股市在科技股引領下大幅反彈也無動於衷。但隨後有分析認為,此舉不排除是基金公司根據發行預期,主動設置了募集上限而並非監管意願。當然,3月初和現在科技行業ETF受限的消息,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這也成為市場焦慮和擔憂的關鍵所在。

A股的科技股從節前開始調整時日已久,部分大市值高價科技股股價幾近腰斬,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半導體50ETF從最高的每份2.6元跌到最低1.5元附近。而科技股是市場有代表性的人氣板塊,無論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科技股小牛市,還是今年率領A股走出大跌泥潭,科技板塊都功不可沒。就全球資本市場而言,此次疫情衝擊比較大的是航空旅遊餐飲百貨等傳統消費行業,科技板塊反而成為抗疫先鋒。海外股市率先反彈的也是科技股,道瓊斯從低點反彈30%,但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則從低點反彈了近50%,一大批科技股成為引領反彈的中堅力量。如創新高的以新興線上商業和雲計算為主的亞馬遜,以線上會議業務為主的Zoom和線上娛樂供應商奈飛,此外,傳統的優質科技股跌幅也相對較小,比如微軟、蘋果、英特爾、AMD等。

反觀A股為什麼缺乏活躍度,就是因為科技股的調整始終不見緩和。有不少人認為,限制科技類ETF基金髮行主要是為了控制風險,畢竟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部分科技股漲幅過大,科技類ETF如果再火爆發行會讓科技股的漲勢更猛,從而引發風險。其實這個邏輯是非常荒謬的,在銀行存款不斷搬家,幾十萬億元理財類產品需要新的投資品種的時候,科技類ETF基金髮行受限的另一面,就是大消費類ETF發行水漲船高。但捫心自問一下,這些大消費ETF重倉扎堆的個股就沒有風險嗎?年報顯示,1230多家基金重倉駐紮貴州茅臺,從而使這家年淨利潤增長不過15%,主要消費地侷限在國內的白酒股市盈率近40倍,股價迭創新高。主營調味品的海天味業可以以年22%的增長維持近70倍市盈率,這樣的大消費股有沒有泡沫?幾年前,類似的邏輯還出現在涪陵榨菜、東阿阿膠這些大消費股身上,現在如何呢?一切都成了泡影。

這真是一個荒謬的邏輯,雖然疫情重創的是傳統產業傳統消費,但大消費股卻如日中天;雖然抗疫最終靠的是科技,疫情改變和創造的是未來新的科技生活業態,但相關的科技股卻被一再壓制。可以看到,疫情讓整個國際化分工出現了變化,以前高科技靠“拿來主義”已經出現了供應鏈斷裂的尷尬,自主可控進口替代不是口號,而是必須付諸現實的使命,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還是靠科技,不是靠白酒醬油。高層為什麼要大力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就是要佔領未來高科技的制高點,避免受制於人。資本市場炒作的是預期,它有提前發現價格的功能,什麼產業未來會大發展,資本就往哪裡去,實現資本與實業的良性互動。中國經濟未來的引領力量是白酒醬油還是高科技?這樣明擺著的東西,從ETF獲批到市場表現,卻一再南轅北轍,讓人真是無語。

最後談一談科技股估值,這也是為什麼總有人覺得科技股漲高了有泡沫,需要壓制的理由。實際上,雖然很多高價科技股靜態估值不低,但從成長性看它們的發展前景很好。如百元股韋爾股份,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增長達到800%,一個季度幾乎就賺了去年80%的利潤,你怎麼去給它估值?還有很多科技細分行業的佼佼者,它們都有比較顯赫的行業地位,科研實力很強,大把大把地投入科研,華為2019年營銷收入8500億元,研發投入就超過1200億元,淨利潤才627億元,研發投入是淨利潤的兩倍,你怎麼去給它估值?

4月初,國務院金融委特別強調,要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言猶在耳,就有這樣限制那樣制止的消息傳出,而且針對的就是市場最有活躍度的板塊,也是產業前景最好的板塊,這讓很多投資者無所適從。最離奇的是,最近幾年屢創新高的茅臺、海天卻沒有窗口指導,幾千家基金擊鼓傳花,這是不是厚此薄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