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對話歷史


公元712年,一代女皇武則天之孫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唐玄宗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任用姚崇等為相,整治吏治,開創了唐朝鼎盛的輝煌,人稱“開元盛世”。

但是在其統治後期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國力由盛而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點:任用佞臣和荒淫無度。玄宗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為相,他們大肆排除異己,濫殺忠臣,尤其楊國忠,幾次三番挑起與安祿山的矛盾,安祿山反叛原因之一就是誅殺楊國忠。還有唐玄宗和楊貴妃沉迷於溫柔鄉,荒廢朝政,國家疏於管理,久而久之必然生亂。

第二點:均田制衰亡。天寶後期,官僚地主不斷的兼併土地,使得農民可耕之地越來越少,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逐漸衰退,上層建築與底層百姓的矛盾日益嚴重。

第三點:藩鎮實力的擴大。由於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地方節度使可自主招兵;自任官員;不用交稅且中央還得發糧餉等等。逐漸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了皇權,安祿山身居三鎮節度使於一身,可謂是雄據一方。

公元755年,安祿山趁著唐朝空虛腐敗,聯合了幾個少數民族,舉兵造反。開始了影響唐朝格局的“安史之亂”。756年,安祿山攻入長安,自立為帝,並與唐朝長期對峙,安史之亂長達八年,唐朝雖然勝了,但也是元氣大傷,使得之後就變成了唐末五代十國的局面。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就是唐玄宗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且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最為嚴重的是重用了狼子野心的安祿山,使得唐帝國的大廈將傾!!!


閱史看今


成也明皇,敗也明皇。

他親手創造了大唐盛世神話,又親手把它拉下神壇。他作為一國之君,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然而,最終卻把江山社稷推向水深火熱的邊緣。

他集功過於一身,即是一代明君,也是昏君一個。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前期,政績顯著。他撥亂反正,選賢任能。他相繼任用五位賢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

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全面改革,社會開始由亂到治,步入正軌。開元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百姓安居。開創了唐朝最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讓我們品讀幾首詩作,共同走進大唐不夜城。

盧照鄰《長安古意》“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一座古老而恢宏的長安城印入眼簾,四通八達的交通,香車寶馬,川流不息,豪宅林立,富麗堂皇。

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生活在繁華的大唐盛世,親眼目睹了開元時期的富裕興盛。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然而,天下之勢,盛極而衰。

“業精於勤荒於嬉”。開元后期,唐玄宗荒蕪政事,閉塞言路,偏信奸臣,寵愛貴妃,沉湎酒色。

他罷免張九齡,任用馬屁精李林甫為宰相把國家大事交與宰相處理,唐玄宗儼然成了甩手掌櫃。李林甫死後,任用楊國忠為相,楊氏更是一手遮天,政治腐敗。

唐玄宗晚年霸佔自己的兒媳楊玉環,封為貴妃。楊玉環有著“羞花”之容,“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楊貴妃一家權勢大,生活奢靡。楊氏三姐妹每年脂粉錢上百萬。權貴們荒淫糜爛,而老百姓飢餓流離。正如杜甫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開元后期,地方節度使權利膨脹。他們有土地,有人口,,有財賦,有兵權。可以說是朝中之朝,國中之國,他們擁兵自重,與中央相抗衡。

安祿山為節度使時,掌握著幾十萬的兵力,唐玄宗非常信任安祿山。

安祿山還拜小自己十多歲的楊貴妃為乾孃。唐玄宗喜歡音樂舞蹈,安祿山的胡舞跳的好。安祿山雖肥胖,但他能拖動三百多斤的肥肉飛快地胡旋。“云云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他討得皇上貴妃歡心,政治生涯平步青雲。

安祿山羽翼豐滿,於公元755年起兵造反,掀起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由盛轉衰,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有鄰317


題主好!是膿包遲早會破的。"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實在是不應該的。可的的確確發生了,且聲勢浩大,差點無法控制,這場浩劫嚴重削弱了大唐基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災難,詩聖杜甫親身經歷戰亂,深有同感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千里鴻野,遍地哀嚎。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唐帝國由盛轉衰。人們多把"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歸咎楊玉環媚惑主上,豢養安祿山之事,讓其承擔歷史罪責,是片面的,不公平的。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

唐玄宗李隆基

第一,土地兼併和均田制破壞是動亂的社會根本原因。

唐中期由於封建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農民大量喪失士地淪為佃戶或流民。土地兼併帶來的惡果是國家財政稅收減少。因為國有士地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轉化為私有土地,政府無地授田,"丁口滋眾,盲無宋田“,均田制的破壞,加速了社會矛盾的形成,唐政府又對有田的農民加重賦稅,橫徵暴斂,農民不堪忍受,出賣土地而依附貴族官僚地主成為佃戶。無地者紛紛逃亡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這是爆發"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

安祿山

第二,府兵制遭到破壞,募兵制難當大任,國家軍事力量削弱,這是直接原因。

任何事情都有其內部聯繫,土地兼併引起均田制度的破壞。無地農民流亡又引起府兵制難以施行。因為府兵制實行"兵農合一“,府兵平時耕種土地,農閒時訓練備戰,戰爭時從軍打仗,武器馬匹自備,從而保證了國家兵源和兵種的完整性。當農民失去土地時,府兵制這一制度也就不復存在,直接導致軍隊兵源減少,戰鬥力削弱。無奈之計,不得不大量召募土兵,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中央軍隊的純潔度和戰鬥力大打折扣,為叛亂埋下禍根。

第三,節度使的權力無限放大,與中央軍形成抗衡局面,尾大不掉,成為國家政權毒瘤,難以割除。

唐開元之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用以鞏固和加強邊界防務。他們大量擴充軍隊,在其防地內逐漸取得了政權,財權和兵權。中央權力被削弱分割,節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兵甲,又有財賦"。僅安祿山所掌范陽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少,質量也差,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力量日益強大,他們不服從朝庭調遣,聯合起來反對中央。相比之下,京師禁衛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節鎮之兵,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胡旋舞

第四,內部矛盾激化,李楊權力爭鬥激烈。唐玄宗怠政更耽於享樂,重胡人而輕防範。

唐玄宗晚年寵幸妃楊玉環,將權力交付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口蜜腹劍,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任宰相後,只知搜刮民財,飽中私囊,無能力治理國家。群小當道,國事日沉。

唐玄宗是音律高手,聽說安祿山的胡旋舞跳的頂呱呱,便三番五次召進宮來,鬧出"貴妃洗兒,祿山抓乳"的大笑話。可這胡兒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一面哄玄宗貴妃高興,一面密謀叛亂,暗地裡築城儲糧,擁兵自重。安的舉動楊國忠有所察覺,無奈玄宗寵著,結果只是和安祿山矛盾越鬧越大,將相不合。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權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舉兵反唐。

結語:一代英主唐玄宗沒有料到安祿山會反叛,軍事上毫無防備,倉惶出逃。由此促成了他後半生悽悽慘慘的命遠,也改變了大唐由強到弱的國運。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

馬嵬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