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產到崛起,漫威厲害在哪裡?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販賣“夢想”

從破產到崛起,漫威厲害在哪裡?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販賣“夢想”

漫威的成功,是所有“理想主義者”共同堆砌起來的成功。

這其中不僅有斯坦·李、畫師、導演、演員,還有那些懷揣“願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之信念的你我他。

時光荏苒,或者你年少時夢想的小宇宙已經濃縮在了陰暗的角落,但是千千萬萬這樣的小宇宙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我們的“理想國”——漫威宇宙

不再有生活瑣碎的煩擾,不再有工作的憂愁,你的“理想國”,是基於合作、奮鬥、幽默、悲壯與成功的無限可能性。

漫威——靠“理想”崛起

漫畫業是一個很神奇的行業,從來不會有人通過漫畫去表現家長裡短、生活瑣碎的現實世界。漫畫,幾乎都是寄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的一切事物、英雄人物與理想。

如果說理想是企業經營所必需的使命、願景的代名詞,那麼漫威最不需要的就是“理想”了。因為它做的就是把每個人心中的理想描繪出來的生意。

漫威本身,就是“理想”的代名詞

【理想——擊敗納粹】

漫威於1939年成立,它的第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美國隊長,誕生於1940年。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飽受希特勒納粹的摧殘,雖然美國在1941年珍珠港襲擊之後才加入戰場,但是美國隊長早就開始“暴揍希特勒”了。

這是當時充滿正義感的人具有的普遍理想——既然沒辦法上戰場,就在漫畫裡痛揍納粹吧

從破產到崛起,漫威厲害在哪裡?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販賣“夢想”

美國隊長痛揍希特勒

當時的《美國隊長》有多火?第一期發行,就賣了100萬冊。根據統計,它的讀者主要是18-24歲的青年人,後來美國參戰,這些年輕人就是讀者《美國隊長》,幻想著擊敗納粹而走向戰場的。

更有趣的是,當時美軍大量徵訂該漫畫,《美國隊長》隨著軍需物資被送到前線。可以想象,在冬季凜冽的歐戰戰場,還有比一部正義戰勝邪惡的英雄漫畫更能讓士兵振奮的嗎?

【理想——“我有很多缺點,但是我也想成為英雄”】

上世紀六十年代,是美國當代的一個分水嶺,年輕人當中出現了一股不可遏制的反主流文化,反對正統社會,反對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尤其是中產階級價值觀,反對宗教,反對保守,總之是媽媽教育什麼,他們就反對什麼。

“垮掉的一代”——他們的理想在哪裡?“誰說英雄都是完美無缺的?我很差勁,但是我也想做英雄”

這是冷戰時期美國青年無法說出口的呼聲。在那個壓抑的時代,每個人的情緒都有一些敏感與壓抑,年輕人需要宣洩的渠道。

終於,在斯坦·李筆下,《神奇四俠》出現了。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個性鮮明,互相不服氣,經常爆發衝突。但是他們依然親密協作,和邪惡勢力作鬥爭,拯救城市,保護人民。

反觀當時競爭對手DC的英雄人物——超人,因為找不出缺點而被年輕人拋棄。畢竟,我本身就不完美,怎麼可能被一個完美的英雄感召呢

漫威在《神奇四俠》上大獲成功,進而推出了一個更火爆的IP:優柔寡淡、情緒化、內向又缺乏自信的大男孩形象——蜘蛛俠,這也是當時眾多美國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從破產到崛起,漫威厲害在哪裡?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販賣“夢想”

回看那個年代,年輕人的理想是什麼?是個性化,是與眾不同,是被社會和他人承認。他們需要代言人,這個代言人要和他們走的足夠近——該有的缺點都要有,但是有要足夠高大——懷揣理想,永不放棄。

失去“理想”的漫威——破產

如果漫威可以按照自己的初心走下去,持續有好的作品提供給讀者,良好的發展勢頭沒有理由停滯。在20世紀70年代,漫威宇宙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了,作品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漫畫的銷量快速增長。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市場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

電視、電影逐漸開始普及,相比於漫畫,它們的帶給觀眾的體驗大幅度上升,整個漫畫業開始萎縮。當時的漫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1986年,漫威被新世界影業收購,成立了漫威娛樂集團,開始向電影行業進軍,爭取把眾多IP人物搬上熒幕,雖然後來效果不佳,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讓漫威急轉直下。

1989年,資本家羅納德·佩雷爾曼收購了漫威娛樂集團,漫威的倒黴日子終於來了。

據說,羅納德收購漫威之後才知道,原來超人和蝙蝠俠是DC公司,並不屬於漫威。這位擅長資本運作的大佬唯一目的就是通過把漫威做上市賺錢。這個時候,漫威已經無理想可談,充滿公司的都是意圖掏空讀者錢包的營銷手段。

在新老闆的帶領下,在新技術(電視、電影)逐漸普及的環境中,漫威把漫畫銷量不斷的做到新高度而掩蓋了行業轉型的客觀需求。

90年代初,漫威每一本漫畫書中都會附送一張小卡片,讀者如果想要集齊所有的卡片,就必須要多次購買重複的作品。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小浣熊方便麵”式的營銷。這種營銷方式讓漫威的作品大賣,但是不可逆的傷害了讀者。

隨著電影電視的持續衝擊、漫威作品質量的持續下降,硬核粉絲也扛不住了。最終漫威漫畫銷量暴跌70%,瀕臨破產的邊緣。

雪上加霜的是,新老闆佩雷爾曼上任後一直開啟“買買買”模式,到處併購進行資本運作,兩年間,漫威花在併購上的錢就有7億美元。

在這些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漫威申請破產,有用眾多英雄IP的公司,最終沒能拯救自己——垮掉了。

重新拿起“理想”的武器——涅槃

漫威的靈魂是什麼?不是大牌導演,不是炫酷的電影特效,而是承載了近100年中,年輕人內心的憧憬與渴望的眾多IP。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中年人變成了老年人,但是每當提起他們年輕時代的夢想和衝動,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而漫畫,抑或是電影,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而已

從破產到崛起,漫威厲害在哪裡?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販賣“夢想”

1998年,經過法庭的審判,破產的漫威和玩具公司ToyBiz合併,原老闆佩雷爾曼被踢出局,漫威迎來電影的新時代。

從2004年開始,漫威正式開始規劃自己拍攝電影。通過抵押10個漫畫人物的版權,漫威從美林銀行融資5.25億美元,孤注一擲拍攝《鋼鐵俠》。

2008年,首部漫威宇宙電影《鋼鐵俠》與觀眾見面,在全球收割了6億美元票房,至此,漫威宇宙的大幕徐徐拉開,到目前為止,漫威宇宙系列電影全球累計票房超過180億美元。

此處應有鋼鐵俠圖片,但是免費庫中沒有

問題是,為何漫威轉型拍電影如此成功?其中是否有一些極具創新的想法或者營銷手段?答案是,沒有。

或許答案讓人失望,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漫威向電影轉型的路看似艱難,但是這些困難主要來自於沒有找對電影製作的正確途徑。

開始它通過對外授權,出賣IP的方式和其他電影公司一同製作,但是往往難以保證質量或者大賣之後漫威的分成極少,直到開始自己拍攝電影,一切變得順風順水。

正如之前分析的:漫畫或者是電影,只是一種情感的承載形式而已。漫威生意的本質,即那些承載了眾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在青年時代的夢想的IP,才是他們內心不可名說的小確幸。

換句話說,不論是漫畫、電影或者開發出一款遊戲,只要它能夠把其中的情感表現出來,都會成功。

展望漫威——所有人的“理想”之應許之地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有多少次衝動想進入到動漫、電影、遊戲所塑造的世界裡?

你幻想有一天可以收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通知書,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擊敗伏地魔;

你幻想行走在金庸的江湖世界,能夠像張無忌一樣拿到一本武學秘籍,開啟行走江湖的人生;

你還想跳進《魔獸世界》,用盡力氣吼出那一句:“獸人永不為奴!”

再或者,你要行走於宇宙,成為《復仇者聯盟》中的一員。宇宙太過廣闊,每一個星球的劇情都充滿的期待和想象,你想變成蟻人?蜘蛛俠?或者美國大隊長,無關緊要——緊要的是,你找到了自己理想中世界的樣子。

人的種種痛苦來自與現實與期望的反差,而漫威所提供的,就是期望的慰藉之所。

二戰時期的年輕人,渴望世界和平,擊敗納粹,《美國隊長》成為了寄託。

冷戰時期,人們需要被他人所認同,承認不完美的存在,《蜘蛛俠》成為了寄託。

現在,我們需要自由,想要擺脫生活的瑣碎和他人的期望——做真正的自己,漫威宇宙成為了寄託。

那麼,未來漫威會有怎樣的演變形式呢?

在漫畫時代,讀者們的到的是視覺的滿足;電影時代,是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滿足。如果看過電影《頭號玩家》,就會想象到,未來漫威宇宙最有可能的演化方式是VR遊戲。

你會成為漫威宇宙中的一員,你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你決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那是一個看似虛擬的真實世界,每個人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只要到了那個時候,漫威才是真正的理想應許之地。

啟示

漫威的發展歷程,始終有一條主線,就是描繪出了人們心中理想世界的樣子,給予他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讓讀者(觀眾)無法自拔。

啟示1:創業,要選擇跑道足夠長的生意

一百年後,漫威是否還會存在?如果漫威再次倒下,最有可能是經營不善而不是需求消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始終在得到,也在失去。獲得財富的同時,失去了閒暇;得到閒暇的同時,也收穫了無聊。有一些事情是確定性的,那就是人類的理想和客觀世界的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不會消失。漫威賺的,就是給這條“鴻溝”架橋的錢。

只要人類不消失,這門生意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啟示2:錨定的是目標,關注的是實現手段

從漫畫到電影,目標沒有變,但是實現手段變了。漫威的破產,一是佩雷德曼的急功近利,再就是轉型電影的陣痛。漫威本來有機會實現平緩過渡,慢慢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電影之路,但是佩雷爾曼的出現,讓轉型變得及其劇烈最終只能通過“破產”實現蛻變。

如果你已經在一條跑道足夠長的賽道,那就錨定目標,但是要時刻關注實現目標的手段。就像“出行”這件事,從路邊尋找出租車到滴滴打車;餐飲,從去餐廳到叫外賣。顛覆你的不會是足夠長的賽道,而是手段。

啟示3:構建生態,從星球到宇宙

如果漫威的電影是單獨的系列而不是完整的宇宙,是否還能如此火爆?比如把成百上千個英雄IP都拍一遍,結果可能不錯,但是不會如此成功,因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

媒體研究機構Rentrak的高級媒體分析師認為,“創建宇宙比起電影的系列化,對觀眾更有吸引力,也更全面”。

這一點和我們的認知相符。網絡遊戲《魔獸世界》,金庸的江湖,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都各自創造了一個自己的“宇宙”。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如果未來以上的作品需要繼續擴充,可以非常自然的加到這個宇宙當中去而沒有違和感。或許這就是現在的電商、物聯網都在講生態的深層次原因。(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