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沒出息?

懂事的孩子沒出息?

那些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他們不快樂是一定的,但最可怕的是,他們還在這個時代混不開。

01

懂事的孩子覺得表達沒意義

有個小男孩吵著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裡的小糖人,說:“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怎麼還要?”

小男孩不聽,賴在原地,非要買棉花糖不可。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終於拿到了棉花糖,開心地對小糖人說:

“大聖你看,你的筋斗雲來了!”

這個故事出自一首歌的熱門留言區中。

表姐聽了這首歌,她哭慘了。

“ 我很羨慕這個男孩,想要就說。我不敢說,從小就是。”

表姐的家庭條件不好,在家裡是老大。奶奶老年痴呆,母親在家照料,父親出外打工。

她從9歲就在寄宿學校讀書,一個人打理一切,兩個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後做飯,幹農活,還會幫著媽媽分擔些零工,照顧弟弟。

懂事,乖巧,就是她在所有人心裡的形象。

但她說,那是迫不得已。

“小時候我想要一個洋娃娃,媽媽說,那是個不切實際的東西。我知道家裡的情況,所以從來不敢說,我想要那個東西,只能每天放學去那個櫥窗看看。

店員問我是不是特別想要,我搖頭,騎著自行車趕緊離開,生怕她知道我內心真正的想法。長大後我發現,哪怕我有什麼想法,都不敢說。最羨慕那些能夠在臺上自信演講的人,不管說的好不好,他們都比我勇敢的多。”

從小被教育懂事聽話,長大後哪怕有了什麼目標,也不敢表達出來,時間長了,越來越不願意表達。

人生最可怕的是,你覺得表達,毫無意義。

想跟一個男孩表白,卻非得壓抑自己:該有的總會有;想要璀璨的人生,卻非得安慰自己:平凡是福。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說,成功人的特質,大都是敢想敢做,積極表達自己的人。可過早懂事的孩子,表達被壓抑,只會用被動的眼神,祈求他人的認可與給予,甚至是施捨!

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要;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太貴;明明想做的事情,卻說不去……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想吃的吃不到,想買的買不成,想做的做不成!

武志紅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02

懂事的孩子不懂拒絕

2017年,29歲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聖誕夜跳河自殺,轟動一時。

楊寶德從小就懂事聽話,成績優秀,是村裡學問最高的讀書人。

讀博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做科研,誰知他的導師周某,讓他24小時待命做些有的沒的,接送、買飯、澆花、拖地、換窗簾、甚至陪逛超市,拎包擋酒。

楊寶德不敢說個“不”字,導致自己沒有時間搞科研,陷入焦慮。

女友發文稱,他是遇到了無理導師,壓力過大,才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很多人噴楊寶德,同屆的博士生怎麼沒事,就你戲多。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楊寶德不懂拒絕。

他曾這樣描述自己,

“我不會拒絕人,老師讓我乾的所有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我喜歡幫助人,別人開口了,需要幫的不需要幫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換來的是我自己一事無成。”

從小被寄予厚望,不敢輸,不敢鬧,做大人眼裡最優秀的孩子。

在學校裡認真學習,非常小心,不敢拒絕任何事情,比起損害自己的利益,更怕得罪老師。

楊寶德是很多懂事的孩子的縮影——不主動,不拒絕!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拒絕”,就是一件可怕、甚至是可恥的事情,明明是正當的理由,潛意識裡卻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

他們會傾向於認為,外界的需求是正當的,而自己的需求是錯誤的。

《人間失格》裡有句話:“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內心不快樂倒是其次,最可怕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忍辱負重中、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敢拒絕中,心態一點點崩盤,最後喪失對人生的信心。

03

懂事的孩子害怕犯錯

我認識個朋友,從事廣告策劃行業,剛接觸時特別欣賞她對細節的把控。

她的每份活動策劃書,從場地,音響,燈光,內容,每項都抓的很嚴謹。但有次,由於活動場地的燈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她放棄原方案,像瘋了一樣找場地。

最後居然糾結了一個星期。

結果,看中的場地被訂走了,原來的場地不接受回頭,整個項目被強行延期。

老總直接扣了她半年年終獎。

那天她喝了兩斤白酒,喝哭了,說,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奶奶是個節儉的人。

5歲那年,她吃飯摔破了個碗,奶奶罰她站了一晚上,說她不懂事。

她怕了,從此吃飯睡覺小心翼翼。

這種小心翼翼從童年,青少年,到職場。

說白了,她害怕犯錯。

奶奶說,懂事的孩子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具體為什麼不應該也沒說明白,只是給了個懲罰。

這種懲罰看著沒什麼,但對5歲的孩子來說,這種懲罰用一種粗暴的方式告訴她,你的人生不容許有錯誤。

著名投資公司橋水的創辦人,瑞.利達歐曾說,錯誤是常事,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現實。幸運的是,錯誤的發生,是為了讓你成長的。

成功的人都是能從錯誤中成長的,但絕大多數人都被錯誤影響情緒。

小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犯了錯,受到“不懂事”的懲罰,就會非常害怕犯錯。

04

懂事的孩子害怕衝突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乖孩子沒出息,淘氣孩子的孩子也許能幹大事?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淘氣的孩子離經叛道,敢於放下一些乖孩子放不下的東西。

我認識對雙胞胎,哥哥是那種成績優異,什麼事都聽話照做的孩子。弟弟成績也不差,只是喜歡辯論,想法多動作多,有次好奇水管斷了後會怎樣,踩爆了家門前的水管。

懂事的哥哥後來成了一名白領,月薪2萬。淘氣的弟弟創業,開了家有咖啡生態的攝影工作室,很有意思,但每個月的收入不穩定。

頭些年母親生病了,哥哥焦頭爛額,弟弟看起來卻淡定一些。

原因是,哥哥對金錢沒有太大的安全感,住院費用單看得心慌;弟弟卻覺得,錢是可以流動的,這個月花光了下個月還是能週轉回來。

人生不分對錯,只是能看出,哥哥害怕生活中的衝突和不確定性,安穩的生活節奏更適合他。

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這個世界有更多不確定性。

懂事聽話的孩子,習慣順從時,面對生活中的風波,會習慣性逃避,也不敢改變。

淘氣的孩子,習慣了衝突,習慣瞭解決問題,卻將衝突化成轉機,走到新的人生境界。

05

懂事式教育

會給後代造成影響

阿蕾是那種特聽話的人,買衣服要問父母,出去玩要問父母。

讀研畢業,交了男朋友後,她聽話對象變了,整天和父母吵架。

那個男人把她肚子搞大了,溜了,阿蕾成了未婚媽媽。

今年春節去拜年,她女兒看到我們來,斟茶遞水,然後修水管去了。

阿蕾驕傲的說,“這孩子很鬧騰,我總罵她不懂事,媽媽沒出息,你還不獨立。到寄宿學校三個月,她現在很乖巧。現在會做飯,打掃,洗衣服,沒想到水管都會修了。

她女兒不到6歲,我看著心疼。

孩子鬧騰折騰就是天性,用媽媽沒出息這種話來給孩子壓力,送她到寄宿學校讀書,刻意培養出一個懂事的孩子,真的對嗎?

為什麼父母們都喜歡教育小孩懂事?

一方面是因為好管,省心。

另一方面,心理專家說,每個心理發育在幼年被殘忍打斷的人,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並未完全死去,它一直等待合適的條件繼續發育。

什麼是合適的條件?沒有壓迫、更加自由的空間。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情緒,無法提供這種理想空間,但單純的孩子可以。

有了孩子後,潛藏很深的“內在小孩”開始發育,就有了懂事式教育。

06

小學一年級,剛接觸新環境,我話特少,下了課也安靜坐在座位上,班主任經常誇我聽話。

二年級我開始與同學打成一片,有次下課,大家玩起捉迷藏。

我玩的最投入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班主任。

後來班主任在課堂上公開批評了我:

學校規定課間不能亂跑,最乖的XX同學,變成了我討厭的那種學生。

從那天開始,我覺得班主任就不怎麼搭理我了。

那種落差感,印象特別深刻。

後來我認真學習,不吵不鬧,為人處事首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想討人喜歡。

時間久了,討不討人喜歡不知道,自己反倒不喜歡自己了。

我們都沒有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害怕表達,害怕拒絕,害怕犯錯,害怕衝突, 只是因為,我們顧著懂事,但從來不去懂自己。

07

很多父母說,懂事的孩子多好啊,不用操心,不用管教,不用傷神,還能早早地當家做主。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懂事的孩子往往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卻唯獨忽略了自身的意願與需求,也失去了正視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對於他人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卻很少向他人提出任何要求,和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心思細膩柔軟,處事謹小慎微。

是的,他們的確不用操心,不用勞神,但省心的同時,也省去了未來!

尤其是這個時代,努力還不能是墨守成規的努力,而是要打破常規的努力。

習慣性服從命令,習慣性順從別人,在我們眼中“懂事”的孩子,最難打破常規。

最可怕的是,他們會越來越難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哪怕站到了頂峰,被鮮花和掌聲環繞,也難以過上真正坦然的生活。

願每個孩子都能開明的教育下長大。

更希望被教育過懂事的孩子,在成長路上慢慢打開自己,勇敢表達,適當拒絕,接納錯誤,直面衝突,過上更坦蕩的人生。

作者:小狼女,被名字耽誤的潛力股,愛闖蕩的顏小孩,有限的時光下狼性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