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 解放軍報記者 劉麗群

摘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地記者要有服從服務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全局觀,深入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認識戰爭性質,把握戰爭規律,洞察戰爭趨勢,掌握制勝機理,統籌好政與戰、內與外、軍與民、攻與防、情與理、義與法的對立統一關係。戰地報道既是政治的載體也是內容,戰地記者要在思想理論和專業能力上做好準備。

習近平同志強調,籌劃和指導戰爭,必須深刻認識戰爭的政治屬性,堅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從政治高度思考戰爭問題。戰地報道要體現政治思想性、輿論引領性和新聞專業性,戰地記者就要具備戰略思維。戰地記者的戰略思維就是政治正確的導向、掌控全局的視野、胸懷萬兵的底氣、破釜沉舟的勇氣、捨我其誰的硬氣、敲山震虎的霸氣、波瀾不驚的靜氣、畫龍點睛的智慧、一針見血的筆鋒、悲天憫人的情懷、成人之美的格局和野戰生存的能力。

一、戰略思維是戰地記者的“政治生命線”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政治工作永遠是我軍的生命線。政治建軍是我軍的立軍之本。戰地記者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要樹立大宣傳理念,形成大宣傳、大新聞、大輿論格局,而這些工作的推進,都離不開戰地記者戰略思維的培塑。只有掌握科學的戰略思維,才能做到在複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中找到自身準確的戰略定位,不為撲朔迷離的國際環境所左右,不為外界的各種動作所迷惑,也不會被國內外各種謬論所誤導,更不會被壓力所動搖,始終明確我們國家和民族具有穩定性和根本性的戰略利益,堅持國家利益目標和戰略底線。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報道員爬冰臥雪在邊防一線採訪拍攝。鈔飛航 攝

報紙是什麼?是一種工具。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宣傳一定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戰地記者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頭腦要冷靜,要會分析,不要片面性。對內宣傳一是要講團結,二是批評、教育和改造;對外宣傳既不要誇大,也不要強加於人。1955年12月,毛澤東同志對時任新華社社長吳冷西說:“新華社這幾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駐外記者派得太少,沒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了。為什麼不派?沒有幹部?中國這麼大,抽不出人?是不是中宣部過去沒有管?應該大發展,儘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記者,發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

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是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對戰地記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戰地記者更要有“把地球管起來”的戰略視野,並在平時的國際傳播中,講清楚中國“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發展脈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成功原因;在戰時的輿論宣傳中,講清楚“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這一戰爭與政治的辯證關係。戰地記者平時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出中國是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堅持和平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戰爭來了,一切都為戰爭,要講清楚戰爭的合理合法性。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1958年8月,毛澤東同志作出震驚世界的炮擊金門的決定。這場戰役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外交仗和宣傳仗。在這場戰役中,毛澤東同志充分運用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牢牢把握主動權,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他在大規模炮擊金門後,提出“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打打停停、半打半停”“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等具體策略。正是這種戰與和、懾與談、打與停的精妙運籌,迫使美國放棄軍事上掌控臺灣、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同時,不得不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當今時代,戰時新聞輿論高度透明,因此,軍事行動要與輿論法理鬥爭密切配合。戰地記者要精準把握打的是政治軍事仗還是軍事政治仗,戰地報道則要搶佔政治、道義和法律的制高點,為戰爭勝利奠定紮實的道義基礎和價值依託。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明確說的:“我是提倡政治家辦報的。”為什麼要“政治家辦報”?因為“辦報也要多謀善斷,要一眼看準,立即抓住、抓緊,形勢一變,要轉得快”。戰地記者更是要因勢利導、速戰速決,而這需要戰地記者“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要努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勢”。現代戰爭的形態包括常規戰爭、核戰爭、生化戰、網絡戰、金融戰、貿易戰、文化戰、科技戰等等,戰地記者因而也就需要具備在這多種戰場上報道和宣傳的能力。

長期以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因此,戰地記者平時必須苦練內功,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在意識形態領域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講好中國軍人用堅強的脊樑在遠海護航、撤僑護僑、國際維和、中外聯演聯訓中勇挑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發展利益重擔的感人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硬漢形象和俠骨柔腸,不斷提升國家軍事文化軟實力。

二、戰略思維是戰地記者的“一盤棋意識”

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歷史證明,得意識形態者得天下,失意識形態者失天下;安意識形態者安天下,亂意識形態者亂天下。戰略思維與軍事決策的本質是實現國家利益。戰地記者戰略思維的本質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戰地記者對大局的戰略判斷,來自戰略思維能力。思想文化是戰略思維的底蘊和根基。因此,戰地記者的戰略思維要始於強烈的國家觀念和對中華民族強盛的執著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和核心價值觀,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戰地記者把握好時度效,依託的是“一盤棋”的大局觀。1950年10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暫不公開宣傳抗美援朝的指示》電報中專門強調:“為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志願軍決於本日出動,先在朝鮮北部尚未喪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穩腳,尋機打些運動戰,支持朝鮮人民繼續奮鬥。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做任何公開宣傳,僅使黨內高級領導幹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佈置上有所準備,此點請各中央局加以注意。”如果說炮擊金門是政治軍事仗,那麼,抗美援朝就是軍事政治仗。何時報道、怎麼報道,檢驗的是戰地記者的政治智慧、戰略思維和新聞敏感性。

戰地報道,要統籌兼顧政與戰、內與外、軍與民、攻與防、情與理、義與法等幾個方面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1950年11月17日,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朝鮮戰場新聞報道的指示》中寫道:“一切有關朝鮮主力戰場的新聞,都應將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聯在一起說,不應只提人民軍而不提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如‘新華社十五日訊’那樣,這樣的電訊發到前線和全國都沒有好處。關於朝鮮消息,塔斯社的一些不關重要的電訊都不應轉發,新華社應自己派人去採訪發電,或在北京根據內部情報自己寫電訊。”“報紙應寫社論鼓勵志願軍。《參考消息》上,無根據地亂安題目,幫助美國人恐嚇中國人,也應加以整頓。”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1952年3月1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隨軍戰地記者(右)在拍攝戰鬥場面。新聞攝影局錢嗣傑 攝

毛澤東同志的指示,與習近平同志曾引用的張居正的話,“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異曲同工、擊中要害。戰地記者的職責就在於準確把握新聞報道的最佳時機,在合適時間編髮合適報道,充分利用戰爭中的新聞資源,有效回應公眾關切,實現戰地報道價值的最大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戰地報道內外有別,何時公開報道、報道到什麼程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命關天的大事,必須要有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統籌兼顧的戰略思考,絕不能一揮而就、洋洋灑灑、一舒胸氣,而要字斟句酌、字字千金、一錘定音。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孫子兵法》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被奉為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韋爾,把宣傳視為集中體現現代政治的現代戰爭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在其博士論文《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中寫道:“過去的這次大戰的歷史表明,現代戰爭必須在三個戰線展開:軍事戰線、經濟戰線和宣傳戰線。經濟封鎖扼制敵人,宣傳迷惑敵人,軍事力量給予敵人最後一擊。”無論是孫子還是拉斯韋爾,都強調“一盤棋意識”,戰地記者戰略思維中的大局和全局觀,要與時俱進。

戰地記者要想“胸中有丘壑,筆下有乾坤”,就要把預防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戰略思想了然於胸,還要把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戰爭行動與和平時期軍事力量的有效運用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量,這就要求戰地記者既要有政治頭腦,還要有軍事頭腦。正如穆青同志所說,許多問題當它真正形成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就孕育著許多新的萌芽和推動事物的一些積極因素。因此,戰地記者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是帶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導,危機是教人進行創造的最好老師,戰場是檢驗戰地記者的“試金石”和“磨刀石”。戰地記者經過戰爭實踐,會深刻體會到,在血與火的生死較量中,沒有思想的文字,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反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綱挈領,才是戰地報道的“靈魂”。

三、戰略思維是戰地記者的“定海神針”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面對戰爭中的不可預見性,優秀的指揮員必備兩大要素:第一,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具有能夠發現一線微光的慧眼;第二,敢於跟隨這一線微光前進。”能夠發現微光,是智慧;敢於跟隨微光前進,則是勇氣。戰地記者既要有慧眼,還要有勇氣,才能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那麼,戰地記者發現微光的慧眼和跟隨微光前進的勇氣如何才能練就?這正是戰略思維中的戰略前瞻性,即戰略預見與戰略預置,也就是戰地記者的“定海神針”。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6月30日夜,軍隊由孫家莊過黃河,敵機不斷掃射並投放照明彈,把黃河水照得通亮,作者藉著光亮拍攝了這張《夜渡黃河》。袁克忠 攝

戰地記者的戰略前瞻性從哪裡來?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就是說,明白哪些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才是高明的;自己本來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必是禍害。戰略思維是實踐的產物而非思辨的產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裡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因此,戰地記者的戰略思維也是要從戰爭的實踐中來,並運用到戰爭的實踐中去。

戰地記者戰略思維的質量取決於什麼?思維是實踐的花朵。戰略思維的質量取決於軍事實踐經驗、軍事學術素養、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因素。戰地記者戰略思維的質量取決於個人的直接戰爭實踐和間接戰爭實踐兩個方面的積累。戰地記者在直接戰爭實踐有限的情況下,就要依據間接戰爭實踐進行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的分析來審視戰地報道。戰地報道既是戰地記者心智的創造物,也是戰略思維能力和層次的具體體現。戰地記者既要有“你寫你的,我寫我的”的戰略定力,也要有“你哪裡怕寫,我就寫你哪裡”“你怕什麼,我就寫什麼”的戰略威懾力,不被敵人牽著鼻子走,而是抓住關鍵、抓住樞紐,瓦解敵軍、鼓舞士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在平時積蓄能量,戰時才能發揮能量。在2020年春節展開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我們讀到日本捐贈物資上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詩句,我們聽到齊魯醫院進駐武漢48小時編的方言實用手冊音頻,我們看到各大媒體報道中出現的諸如把“直升機”寫成“直升飛機”這類比比皆是的技術性差錯,同時,我們還看到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了》的評論文章來“唱衰”中國經濟前景。一切謊言,終將有代價。戰地記者要有揭示真相的能力,但懂不懂、能不能、行不行,則是戰地記者戰略思想先行的前提。

懂不懂外語和方言、懂不懂國際法和國內法、懂不懂異域文化和風土民俗、懂不懂外宣與內宣的分寸火候,懂不懂各軍兵種專業知識,這些都是戰地記者跨地域作戰、跨學科撰稿必備的能力和學養,但這些基本功無一能速成,均需長年累月、日復一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清心寡慾、苦心積累。不能以井底之蛙、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方式,殺向鬥爭複雜的輿論陣地。戰事發生後,戰場態勢瞬息萬變,能不能抓住關鍵、抓住核心,這需要戰地記者綜合知識儲備和融會貫通,但那些戰時看似偶然的神來之筆,絕對是平時精益求精的必然結果。所以,毛澤東同志提倡“政治家辦報”,就是戰地記者必須要有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

新聞輿論是意識形態鬥爭最直接、最突出的領域,戰地記者要想佔領這一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就要靠平時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動態跟蹤和分析研判。跟蹤,要有抓取信息的能力;研判,要有篩選信息的能力。抓取信息、篩選信息、對比分析,是建立在知網、懂網、用好網的基礎上,不僅要具有強大的母語信息整合能力,還要有一到兩門外語的信息檢索能力。對對手的研究,必須藉助一手資料,不能只吃別人嚼過的饃。力透紙背的文字、直抵人心的力量,不僅要建立在對語言精準掌握的基礎之上,還要深入瞭解敵我雙方文化的精髓要義。既不能打無準備之仗,也不能對牛彈琴,要切中要害、有的放矢,正如“打蛇打七寸”,既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戰地記者要有戰略預置,就是系統學習習近平強軍思想,跟上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緊盯強敵對手,跟進實戰化軍事訓練,關注重點戰略方向,瞭解軍隊編成,熟知高新技術裝備的戰技指標和性能參數,練就自身過硬單兵技能和體能,時刻保持清醒警醒,做到戰時一聲令下,打起揹包就出發。戰時統籌好內宣外宣、網上網下,把所有陣地都管起來。怎麼管?就是毛澤東同志在《直羅戰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一文中強調的,“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鬥。”也就是說,戰地記者要有抓重心、抓樞紐的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戰地記者不能“不識廬山真面目”,要做“桅杆上的瞭望者”,這就要求戰地記者要有戰略判斷和戰略定力,因此,戰地記者要“枕戈待旦,聞雞起舞”,絕不能文恬武嬉、紙上談兵。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現代戰爭進入發現即摧毀的“秒殺”時代,這就倒逼戰地記者必須能夠熟練運用全媒體時代的融媒體平臺,全景式呈現戰爭,即戰地報道進入了“秒速”傳播的時代。2019年12月12日,新華社首個智能化編輯部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開啟了一場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智慧革命。近年來,新華社持續追蹤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成果,創造性地研發新聞應用場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術創新體系,包括智能技術體系、智能產品體系、智能硬件體系、數據支撐體系和機制制度體系。這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推出運用,既帶給戰地記者技術支撐的優勢,也帶來迅即掌握新技術的考驗。

記者筆下有財富萬千、譭譽忠奸、是非曲直、人命關天,戰地記者的胸中是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戰場,是猛志常在、勇冠三軍的英雄,是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民眾,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較量。因此,只有知彼知己、胸有成竹,方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戰地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多大,取決於戰地記者的戰略前瞻性、理論思考深度和語言駕馭能力。戰地記者在關鍵時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功夫就要下在平時,不能臨時抱佛腳。戰地記者不能做竹筒倒豆子式的“傳聲筒”,而要做收放自如“放風箏的人”,而風箏的線越長,風箏飛得就越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時政部)


作者 | 解放軍報記者 劉麗群;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源 | 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周 舟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