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好機會不常有,天上掉餡餅時,要用水桶接

巴菲特:好機會不常來。天上掉餡餅時,請用水桶接,而不是用頂針。

查理·芒格:去掉前幾個最牛的投資,巴菲特什麼都不是。

巴菲特的鉅額財富,其實是為數不多的幾條“大魚”給他賺的。

1976年,巴菲特抓到一條“大魚”——如今的美國第二大汽車保險公司GEICO。他陸續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直到佔有GEICO近50%的股份。對大部分人來說,這足夠了。但對巴菲特來說,不夠。他一直盯著這條“大魚”。1995年,巴菲特提出以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剩下的近50%的股份,這個價格幾乎相當於前一半股份價格的50倍,人們以為巴菲特不會在如此高位買進,用50倍的價格加倉,這太瘋狂了,但巴菲特出手了。後來他大獲全勝,GEICO使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內在價值增加了500多億美元。

巴菲特:好機會不常有,天上掉餡餅時,要用水桶接

巴菲特曾說,在他40年的職業生涯裡,只有12個投資決策,使他擁有了現在的地位。買入GEICO的股份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GEICO是巴菲特的“初戀”,更是他一生的“好運”。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巴菲特跌過跟頭後的補救,他更早之前就抓到過GEICO這條“大魚”,只不過很快把它放了。

在1951年,巴菲特還是格雷厄姆的學生時,用自己的大部分資產——約1萬美元買進GEICO。第二年,巴菲特賺了將近5 000美元,他開心地全賣了。20年後,這些股票的市值竟高達130萬美元,比他買進時翻了130倍。這給了巴菲特巨大的教訓,他說:絕對不能賣出一家顯而易見的卓越公司的股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抓到一條“大魚”後,千萬別輕易放手。

你過去是否抓到過“大魚”,卻傻傻地放手了?

凡有選擇,必有放棄。

戰略思維中比較核心的兩點就是放棄和排序,意思分別是通過放棄找到最核心的選擇,通過排序找到推進一件事的最佳順序。

為什麼要有戰略思維?

大家都知道加多寶,它最初的定位是藥用保健產品,年銷售額不到1億元。後來,加多寶進行戰略調整,放棄藥用保健產品的定位,將定位改為解決上火問題的產品,從而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其年銷售額猛增至幾百億元。

如果加多寶戰略不變,那麼靠激勵銷售員的方法,也許可以讓銷售額從1億元變成2億元;靠優化配送效率的方法,也許可以讓銷售額從2億元變成3億元;靠併購同等規模的競爭對手的方法,也許可以讓銷售額從3億元變成5億元。這些方法看起來都很有效,但從銷售額增長量級來看,這些方法都沒有讓企業實現實質性跨越。

只有改變定位,優化戰略,加多寶才能讓銷售額從1億元變成幾百億元,才能實現量級的鉅變和根本性跨越。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任何執行環節的改良,都不如戰略環節的改良重要。一個好戰略能夠產生強大的槓桿效應,其力量會超過任何會計師、廣告人、銷售員所能貢獻的最大力量,它能讓你實現倍數級,甚至指數級增長,幫你更快、更好地達成目的,增大成功的概率。

企業發展如此,個人發展亦是如此。

巴菲特:好機會不常有,天上掉餡餅時,要用水桶接

中國約有90%的人月薪不過萬。假設你月薪5 000元,如果更認真地工作,一個月可能多賺1 000元;如果多加班,一個月可能多賺1 000元;如果跳槽,可能漲薪1 000元。你會發現上面這些做法不會給你帶來質的變化,你的月薪可能只能從5 000元漲到1萬元,不能年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要想發生實質性跨越,還是得靠戰略設計能力。

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得到的過程。但是想得到的太多太多,最終能得到的必然是少的。一些真正能大“得”的人都是“無情”的。對於你不敢放棄的、你不捨得放棄的,他們都敢,也都捨得放棄。

陳睿2010年作為金山網絡(現獵豹移動)聯合創始人跟隨傅盛創業。2014年5月8日,獵豹移動在美國紐交所正式上市。但在獵豹上市前,陳睿離開了,加入B站創業,按照當時獵豹的股價,他因為早走幾個月,至少放棄了1億元。決定離開時,傅盛問他:“這麼急嗎?馬上要上市了。”陳睿說了一個字:“嗯。”

後來他解釋:“我退出獵豹去做B站絕對不是出於經濟上,我有一種預感——我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我會後悔一輩子。B站可能是這輩子我能遇到的最適合我的事。有時候你只能先舍再取,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人這輩子只能要一個東西。”

然後呢?B站2018年上市,如今市值超過150億美元,陳睿是B站的董事長兼CEO。

上面講的算是人生中的大舍大得。普通人在職業選擇上呢?你夠“無情”嗎?敢放棄那些常人不捨的東西嗎?

當一個人放棄了某些東西時,他一定是在戰略上找到了更優解。

不管是人生還是事業,你不可能啥都要。大舍,是為了大得。

設計戰略時要做無情的優先排序者,培養戰略思維的第一步是放棄,第二步呢?答案是排序。為什麼要排序?一是因為你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完美。二是因為並非事事都會決定成敗,所以你也沒必要事事做到完美。所以,先排序,再做事。

巴菲特是如何不被繁忙的工作“殺死”的?因為他選擇做無情的優先排序者。

巴菲特:好機會不常有,天上掉餡餅時,要用水桶接

第一步:寫下你的10個目標。

第二步:認真排序,選出你最迫切想實現的前3個目標。

第三步: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在後7個目標上耗費精力,除非你已經成功完成前3個目標。

有很多人從來沒做過這樣的排序,所以成年累月地做著無關緊要的工作。還有一些人做過這樣的排序,但是在執行第三步時做得很差。他們雖然知道自己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但總是忍不住做那些次要的事。

巴菲特從他的日程表上劃掉了幾乎所有CEO必須完成的任務:他幾乎不與分析師交談;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他幾乎不參加行業活動;他幾乎不出差,除非特別必要;他幾乎不像典型的CEO那樣參加很多內部會議。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做一個優先排序者。讓優先排序這一戰略思維能始終貫穿在我們的做事過程中,讓我們避免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

先學會放棄,再學會排序,這是培養戰略思維最重要的兩點。不過,還有超級重要的第三點:不斷升級戰略。這也是戰略本身,甚至是頂級的戰略。升級戰略才是真的重視戰略,把戰略工作放在了足夠高的位置上。

制定好一個戰略,然後一勞永逸地執行,是最大的懶惰。公司的創始人一定要有戰略,但即使有了戰略,創始人也要繼續天天想戰略。競爭對手在迭代,行業競爭格局在變化,產業技術在更新,經濟週期在發揮作用,你怎麼能一勞永逸地使用同樣的戰略呢?

一個人的一生也是一部創業史,每個人都是自己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也需要迭代自己的成長戰略。如果不能持續迭代,人只能獲得短時間的成長,不能持續成長。

談到戰略,必然會有人想到執行。戰略和執行力哪個更重要?用一句話來講就是,戰略方向要浪費,戰術執行要節約。

因為戰略如此重要,所以你要花很多時間想方向。即使放棄了一個研究完的方向也沒事,因為值得;即使研究了很多方向,最終捨棄了很多,也沒事,因為也值得,這叫“戰略方向要浪費”。執行,意味著只做對的事情,不允許浪費,設計戰略的意義就是不讓執行浪費太多資源。任何時候,資源永遠稀缺。一旦確認一個破局點,就不要有任何猶豫,要把所有資源投入破局點,想盡所有辦法,努力到無能為力,把戰略變成現實。

專欄

創業者的故事與創業的套路

作者:菲菲七

89幣

49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