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精彩紛呈,世人只說諸葛亮了,如何評價荀彧這個人?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三國演義裡面的精彩與荀彧無關。

羅貫中的筆下,出彩的人物、情節不少。不提主角曹劉孫,也不提關羽張飛趙雲呂布諸葛龐統周瑜魯肅等人,即使是比較龍套的角色,也不乏被羅貫中安排的比較豐滿的情節和性格。比如擊鼓罵曹的禰衡,反間盜書的蔣幹,烏巢反水的許攸,四處獻圖的張松等等,人物寫得都比較生動,讀過三國演義的大部分讀者都會在腦海之中對其有印象。

偏偏是號稱王佐之才的荀彧讓人很難想起有什麼高光表現。

通覽三國全書,有關荀彧的章節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過場畫外音。基本上是荀彧獻計,一段話之後曹操言聽計從。演義中這種寫法極大的削弱了荀彧對於曹魏集團的重要性。

如果翻看三國志,會發現演義中的荀彧和史書中的荀彧是高度重合的,基本上沒有對這個人物進行藝術加工。我們不妨先總結一下史書中的荀彧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荀氏宗族,是潁川文士集團的代表,其政治傾向、號召力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荀彧出身高門,是荀子的十四代孫,年少成名出仕。其在董卓禍亂京師之時棄官而去,並且不僅僅是逃離了洛陽,乾脆走得更加徹底,連潁川這個祖居地都放棄了,跟隨韓馥去了冀州。從後來的結果來看也驗證了荀彧的先見之明,後來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荀彧到冀州後,袁紹已經代替了韓馥,奪了冀州。荀彧跟了袁紹一段時間,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這是荀彧第一個高光時刻。其時以曹操的形勢來看,是其勢力初起之時,手下多以同族將領為主,荀彧投曹操,對於曹操的意義來說不亞於劉備得孔明、孫策有周瑜。甚至可以說荀彧是以合夥人的形式出現在曹操面前的,荀彧的到來,使得潁川士人集團在天下諸侯林立的時代有了傾向性,荀彧也為曹操舉薦了多位人才,知名的有戲志才、郭嘉、鍾繇、陳群等人。荀彧對於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在袁紹手下不過是錦上添花,當然會更為曹操所看重。曹操說出“吾之子房也”當不是客氣。而這一情節在演義中被羅貫中輕描淡寫三行字略過了: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叔侄二人來投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緄之子也;舊事袁紹,今棄紹投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為行軍司馬。

荀彧投了曹操之後第一功是在曹操討陶謙時守住了大本營。

太祖徵陶謙,任彧留事。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又與程昱計,使說範、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這一段同樣是荀彧高光時刻,其中匹馬退郭貢的情節也在演義中無所體現,荀彧,繼續被略寫。

在這之後,荀彧為曹操的謀劃基本上屬於戰略級別,像迎天子都許都、針對袁紹的戰略方向、堅定抗袁決心、官渡之戰的後勤保證、官渡後先河北還是先荊州的問題、進兵南征宛、葉的時機等等,荀彧都給出了符合曹操意圖的參謀意見,曹操也都按照荀彧的進言實施並且成功了。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滾滾車輪,在演義的文學角度來看卻是沒有多少戲劇衝突的背景資料。羅貫中也吝於筆墨,不肯像諸葛隆中對、魯肅勸孫權那樣加以文飾。

荀彧最後的舞臺就是反對曹操進魏公。這一事件也是最終荀彧殞命的原由,同時也是荀彧最終蓋棺忠良的跟腳。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這一次,應該是歷史上荀彧唯一進言違逆曹操心意的一次,而曹操也立刻對之前言聽計從的老搭檔展現了無情殘酷的一面。荀彧也在這唯一一次意見相左後走完了漢魏難明的一生。

縱觀荀彧一生,很難說他到底是心向漢還是心向魏。從他投曹時曹操說出“吾之子房也”,他就應該知道曹操之志是效漢代秦,而非他想象的“晉文公迎周襄王”。但於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局,荀彧也深知漢室復興已無法操於皇室朝堂之手,天下諸侯紛起,亂局已成,正如曹操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說荀彧心繫漢臣,而終於眼看走到曹操稱魏公加九錫這一步,以荀彧王佐之才的智謀,他不會需要一直到最後才看到這結果。但他無論心屬漢還是心屬魏,在不得不表明立場的時候,也只有在生與死之間擇一而已。

人最過不了的就是自己這一關。


史海觀浪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忠於漢室,荀彧因為漢朝的皇帝的無能而投奔曹操這樣的明主,發揮自己的才能。荀彧因為忠於漢朝,沒有答應曹操的野心,當他死的時候,他可以說我還是漢朝的子民,我沒有選擇背叛,包括曹操,我也沒有背叛,我死了,我不同意也沒有用了,我只是不想我自己看見這一幕的發生.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偉哥視點


荀彧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首席謀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出者,曹操外出爭戰,荀彧坐鎮後防,他是穎川派荀攸,陳群,鍾繇等領袖,在曹操加九錫榮登九千歲魏國公之前,被孟德譽為“王佐之才”的荀彧是曹操的精神領袖,在成為魏國公的道路上與北海孔融等成為絆腳石,只能除之而後快!三國演義是尊劉的,其它一筆帶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