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願意公婆帶娃還是自己帶娃?為什麼?

柒月陛下


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似乎忽略到了另一個現狀(你需要工作嗎?),自己在家帶孩子的家庭女性大多是全職媽媽,也就是說爸爸需要承擔起全家人的家庭生活開銷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二三線城市的月收入在6000-8000左右,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三個人,父親的壓力可想而知。

此時,家裡的老人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有著血源天性的愛與關心,這個時代的爺爺奶奶大多授受過教育,即便是所受教育不高,他們也有著幾十年的生活經驗,這些都是智慧的結晶,由爺爺奶奶幫忙照看孩子,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週末和下班後你和孩子爸多和孩子親子互動,增進親子關係,也不會和孩子有太多的陌生。這樣,至少有人照顧孩子,媽媽就可以擁有一份工作,三千,五千,一萬不等,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生活質量絕對上一個新臺階。

當然,如果孩子的爸爸有足夠的經濟條件,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孩子帶孩子相對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畢竟這個年齡的你,無論是教育還是學歷都不會太低,你擁有青春和活力,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這個話題不是願意不願意,而是條件所決定,有條件自己帶,沒條件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有條件,又有爺爺奶奶的,不妨週末去爺爺奶奶家走走,關愛老人促進親情也是很不錯的幸福時光,畢竟每個人都會老去,長輩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過去的婆媳關係只存在於舊社會,現在的公公婆婆還是很開明的,不要被過去的舊觀念影響到,而是要樂觀積極地往好的方面發展,一家人和睦相處,幸福健康就是一生的幸事!


斑斑麻麻


我認為還是自己帶娃畢比較好,現在很多寶媽都是自己帶孩子,就是為了能更好的親子教育,現在的奶奶爺爺和外公外婆都是管不住孩子的,並且他們也喜歡慣著孩子。

現在有很多寶媽生孩子後都提倡自己帶娃,哪怕再累再辛苦也還是願意自己帶。

一、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

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髮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髮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二、老人帶孩子的弊端

1、護理方面,是最明顯的問題

老的觀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總希望我們的孩子吃得很抱,習慣不停地喂,及至追著喂。老人怕冷,於是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純陽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體質生下來就偏弱。結果孩子一運動,就容易出汗,汗涼了,孩子一熱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2、老人身體體力有限,會對孩子的探索造成“限制”,影響孩子健康發展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的,就是: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後,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於是老人害怕:我乾脆就抱著他好了。經常抱著孩子會導致什麼情況?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願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我見過一個奶奶跟我說:實在抱不動他了。

還有的老人抱習慣了,導致孩子體重超重,老人不願意聽醫生建議,一直抱著,老人總認為孩子胖才是對他生體好。

3.怕孩子哭鬧,而過度滿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鬧的時候,年輕爸媽一般還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時候,聽不得孩子哭,心疼。比如,我們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吃這根火腿腸。但不去滿足他。因為很多時候,你是不能給孩子吃的。於是,我們就得陪著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緒。不過,這樣的話,老人很難做到。

4、老人“替代”孩子做事情,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老人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代替孩子說話。我家公公婆婆也有幫我帶孩子,一開始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孩子吃飯的時候,我公公讓我餵飯,他們不在家時,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他們一會家就讓我喂孩子吃飯,如果不喂就是虧待孩子。

5.老人過度照顧和疼孩子,不設任何規矩,不僅弱化了家庭中的母親/父親角色,而且造成孩子各種缺乏規矩。

老人不設規矩,什麼都可以打破,只要我孫子願意我什麼都可以做,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小區裡面就有很多這樣的奶奶,他們帶的孫子就喜歡搶小孩子零食,喜歡打人,還吐口水。

其實以上都是會造成兩代人的矛盾,所以寶媽們讓父母帶孩子,還得三思而後行!

三、如果想要隔代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那天,我在廚房收拾碗筷的時候,才兩歲多一點的糖糖跑過來跟我說,媽媽辛苦啦!我知道,這其實是我父母對我的認同。這樣的話,因為老人說了,孩子才學得會。所以,隔代教養中的衝突,並非是不可解決的,我們只是需要方法。

2.遇到問題,父母要及時和老人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3.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信息。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裡,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4.孩子怕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這三個錯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嘮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別的怕嘮叨,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剛開始孩子一定會說不。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個事情:叫比較。我們習慣性地去頂住別人家孩子如何,常常無意識地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怎樣。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綜上所述:

讓其他人幫你帶孩子,並不是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而是,你是否願意割捨和孩子的這種母子親情,是否甘心缺席他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是否遺憾你還沒有發現,他已經長大了,是否後悔他小的時候你們沒有足夠多的回憶!其他人也能保證孩子的健康、不出差錯,卻不能給予他母愛!所以,還在糾結的媽媽請三思!記住一句話,再不陪伴孩子,他就長大了!


靈爽心語


您這個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願意自己帶娃。自己生的自己帶,天經地義呀。而且自己帶娃的好處遠遠大於把孩子丟給公婆帶。

自己帶娃避免家庭矛盾

我和身邊幾個女同事都有一致的感觸,只要我們做兒媳婦的把娃帶好了,整個家就太平了。公婆有了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跳跳廣場舞釣釣魚,悠哉樂哉,一句廢話沒有。老公下班回來看見老婆相夫教子,心裡踏實。整個家,只要我們把孩子帶好了,大家都幸福了。

自己帶的娃跟自己親

孩子跟誰待在一起的時間長,肯定就會跟誰親。我是孩子的媽媽,孩子小時候是最依賴媽媽的,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盡到做媽媽的責任把孩子扔給了公婆,那麼等到孩子長大了的時候肯定跟媽媽沒感情。與其到那個時候再後悔,不如現在自己辛苦點。

自己帶娃更有利於娃的健康成長

在這裡,我並不是批評爺爺奶奶帶的娃不好,而是我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親自帶娃更好。現在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爺爺奶奶畢竟年紀大了,思想比不上年輕人,身體機能也處於退化狀態。現在的娃娃個個都是小人精,每天都要外出蹦躂,每天都會接觸新鮮的事物。我覺得,由年輕的父母親自帶娃要比交給老年人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其實您這個問題並不是絕對的,自己親自帶娃並不是一天24小時圍著娃娃,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沒有,誰都會奔潰。比如上班的媽媽白天可以把孩子交給老人,下班時間陪娃娃,或者全職帶娃的媽媽也可以偶爾把孩子託付給老人,讓自己鬆口氣。總而言之,孩子的教養問題應該以媽媽為主,老人只能起到搭把手的作用。

我是 ,個人觀點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