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王候將相諡號趣事

中國古代為了瞭解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的方便,通常會用諡號來進行總結。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王公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死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

官方皇帝諡號有很多,按照不同性質可以分類:

比較好的諡號:文、武、明、睿、康、景、懿,等等。這些都是好詞,看歷史書看到哪個人的諡號是這些詞,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

案例:漢朝的漢文帝的文景之治,將漢朝的國內經濟人品等綜合國力提到一個西漢巔峰時期。比如漢武帝採取對外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比較差的諡號:惠(平庸的人)、末、哀、靈、煬、獻、順等等。這些都是很差的詞,獻、順二字就是徹底地否定了這個皇帝的貢獻。

案例:如漢獻帝,國家都獻出去,比如宋神宗,“神”的含義:民無能名曰神,來壹民無為曰神,用大白話理解就是老百姓不知道說你什麼好,說你好吧,自不甘心;說你壞吧,不忍心(個人理解:也暗含神精病的意思)總的來說“神”這個諡號不是什麼好諡號,也不是太壞。是偏中性的。

當然從諡號的發展來看,春秋時期諡號已經有為尊者諱的概念,通常君王不是差得沒法看的情況下,比較差的君王會給一個比較中性的諡號,其實說白了,這君王也是不行的意思。

當然發展到唐宋代,諡號本來是個很好的東西,被人發現可以通過諡號這事拍馬屁,給自己政治生涯帶來前途。

案例:唐開國皇帝 李淵 諡號 神堯大聖大光孝 已經和之前一個字的諡號相比完全看不懂了。更誇張的還有後面,康熙大帝 諡號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

基本上到最後的封建王朝清,諡號基本上被玩爛了。

官方大臣諡號有很多,按照不同性質可以分類:

清朝文官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 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等。

清朝武官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等。

當然大臣的諡號也是不能隨便給的,連皇帝也經常不能做主,給自己喜歡的親信大臣。

案例1:在唐肅宗在位期間,時任宰相的楊綰逝世了,唐肅宗和楊綰是一對鐵桿好基友。於是唐肅宗拍板決定,要賜好基友諡號“文貞”給楊綰。在唐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給功勞最多的大臣,也是最好的諡號。朝臣本著你不幸福,我就幸福的想法。反正和唐肅宗東拉西扯,一會說楊綰名望怎麼能和魏徵他們相比,一會又扯功勞沒有其他文臣大,等等一系列理由。看到朝臣激烈的反對,於是唐肅宗只能賜楊綰諡號“文簡”才勉強通過。

案例2:明朝正德年間退休的大學士李東陽快死了。現任大學士好基友楊一清去看望。李東陽一直很擔心自己死後的諡號問題,看著好基友李東陽滿臉的期盼之情,楊一清當時就拍板:“大明開國150年,還有沒人諡號文正,我就給您上個文正的諡號,你看怎麼樣?”結果李東陽一聽,奇蹟般的從床上爬起來,給楊一清磕頭感謝。後來在楊一清的操作下,還真給了一個“文正”的諡號。

正因為這個諡號問題,在當時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爭議,也有人寫詩嘲諷道:“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