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由《孔乙己》衍化出的金句“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可謂深入人心。而近幾年,學生中還流行著一句話,叫做:“詩人怎麼會胡說,那都是意境”。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這話雖是戲言,但也可見學生們對詩人的“胡說”確實是忍了挺久。先有王維《使至塞上》中毫無科學道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後來有人解釋說沙場上的煙,都是加了特殊材料的,所以風吹不彎;後有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中寫的大雪天“月黑雁飛高”,後來也有人解釋說那是一隻還沒來得及飛走的孤雁,體現的正是沙場的孤寂。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不管後人怎麼解釋,反正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古代大詩人是不會寫錯的。對於一些過於牽強的強行解釋,筆者是不太贊同的,不過不可否認在爭論中咱們確實能對詩作本身有更深的理解。

關於唐詩中的爭議,其實爭得最久的應該是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在各類貼吧裡,不少南方的學生讀到此詩都會問:“八月怎麼可能下雪”,而北方的同學又各種曬雪景來證明當年岑參沒胡說。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有認真理解了原詩,瞭解詩中“胡天”到底是何意,才能明白岑參的意思。我們先來讀一讀此詩: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詩中的很多景象,其實都是虛寫,是為了烘托詩的意境之美,那麼岑參這首詩說八月飛雪,有沒有可能是虛寫?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詩的三、四兩聯是我們最熟悉的千古名句,將大雪壓樹枝的景象比作梨花開滿枝的春景,若非眼前有此景,確實很難想象得出來。後面幾句,更有抱怨錦被太博了,將軍角弓都凍得打不開,都護們穿著鐵衣凍得不行的介紹,可見當時確實是很冷的,這樣冷的環境下下雪則再正常不過了。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既然是寫實,那就說明“胡天八月即飛雪”在當時確實發生了。詩中的“八月”是農曆,換算成陽曆應該是九月或十月。而“胡天”在古詩中指的都是邊塞的天,那麼此時岑參到底在哪裡呢?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出塞時寫的,當時他在輪臺送武判官回京城,這個輪臺指的是如今的米泉縣。

米泉縣的當時天氣如何,現在已經很難考究了。但從如今米泉的天氣變化來看,晝夜溫差變化確實是很大的。以2019年為例,9月30日它的最低氣溫達到了5度左右,而到了10月份夜間最低氣溫則降到了零下4度。唐代的氣候《在資治通鑑》中是有介紹的,唐初比較炎熱,中後期天氣較冷,長安和洛陽經常下雪。古代的氣候雖與今天會有出入,但整體變化並不會太大。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弄明白了“胡天”指的是哪裡的天氣,也搞清楚了“八月”是農曆,其實就能明白當年岑參是沒有胡說的。不過,筆者想說的是,其實不只是眼前下了場雪,岑參的心裡其實也下了一場雪。

大家仔細讀一讀這首詩,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根本不像一首送別詩。全詩花了大量的篇幅寫邊塞的寒冷,基本上是跑題了,直到最後幾句才點明是在送人,雪上空留馬行處。為何會寫成這樣?原因在於詩人對好友的調回京城是很羨慕的,一方面他祝福對方,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不能回京傷懷。瞭解了這些,其實才算真正的讀懂了這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